職業心理與測評

二、職業幸福感

字體:16+-

隨著研究的發展,幸福感受到了越來越多領域學者的關注,己經從心理學延伸至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更多的研究領域。人具有社會性,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現如今,工作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的重心,工作的環境成為個體社會環境中的主要部分。在大部分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被工作占據。因此,生活幸福與否,和職業幸福感休戚相關。無疑,職業幸福感的獲得對於從事這項職業的人來說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一個人一旦從職業中體驗到了愉悅,實現了自我,充實了人生,感受到了自由的需要,他與職業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活潑而豐富的聯係,他就會感受到生活的美滿和充實。人們通過工作,發揮自己的能力,體現自己的價值並得到提升,獲得他人的尊重,增加人生的意義,職業已經不僅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職業,更是個體體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隻有個體在組織中感受到幸福,才能使他們在生活中也感受到幸福。由此,職業幸福感(occupational well-being)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

對職業幸福感的研究,喬納森·雷蒙德(Jonathan Raymond)等人(1990)首先提出“職業健康心理”這一概念。奎克(Quick)指出,有關職業健康的研究從很早就已經開始,研究電車司機的傷病和事故(Munsterberg, 1913)、工作壓力、職業枯竭和工作滿意度方麵的研究文獻也已很多。拉夫指出,職業幸福感與職業健康的概念是不同的(Ryff, 1995)。當一個人沒有焦慮、抑鬱及其他心理症狀時,可認為是職業健康的;但是拉夫指出職業幸福感應當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它不單單是指沒有心理疾病,它強調一種積極的狀態。邁爾斯和迪納指出,美國心理學雜誌發表的消極心理學(焦慮、壓力、抑鬱)的文章是積極心理學(快樂、幸福)文章的七倍(Myers & Diener, 1995)。塞利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指出,多數研究都關注心理健康模型,有限的職業幸福感研究將很難促進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另外,阿德金斯(Adkins)強調為測量描述職業幸福感,開發有信度、效度的測量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職業幸福感研究的興起已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