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格律诗发展的基本脉络

字体:16+-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讲求格律到讲求格律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转折点是南朝齐梁时期。南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后沈约将四声用之于诗歌的格律,总结出作诗时应避忌的“八病”。伴随着“声律说”的日益盛行,诗人在创作中特别注意对偶及音调和谐,一种讲究格律的新诗体——永明体——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新诗体实是格律诗的滥觞。“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有谢朓、沈约等人。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宋人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他创作的新体诗对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促使诗歌格律日益发展成熟,从而确立为一种崭新的诗歌体制。

初唐的前五十年,代表唐诗面貌的是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仪作诗严格讲求对仗,提出了“六对”“八对”等名目,为后来格律诗的发展设立了一种规范。“上官体”的创作者主要是皇帝身边的大臣,因而体现出浓厚的宫廷文学气息。初唐时期在思想内容上更具开创意义的是随后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在他们手里初步定型。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载传诵的名句。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托物比兴,是初唐五律中情采与风骨兼备的佳作。稍晚的沈佺期、宋之问,则进一步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艺术经验,最终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沈佺期的七律《古意》、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等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盛唐是格律诗形式与规律的完成期。盛唐初期,张九龄、贺知章、王湾、王翰等著名诗人对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各有建树。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从格律形式方面来看,已经非常工整,且写景鲜明,气势壮美,日益向着风骨与声律俱备的方向前行。到王维与孟浩然等盛唐诗人手里,格律诗已日益成熟。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都已经体现出非常成熟的格律运用技巧,进一步标志了近体格律诗的完成。还有,边塞诗派中的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有“诗家天子王江宁”和“七绝圣手”之称。他诗集中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都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的诗歌在体裁和格律方面非常自由奔放。李白的五律似乎不受格律的束缚,多是任意挥洒,脱口而出,然笔墨过处,却又自成平仄,对仗天然,起承转合,样样俱备。他的七言绝句尤其出色,如《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都是时代传诵的名篇。李白的格律诗往往涂饰上非常艳丽的色彩,极想象夸张之妙,写出了许多想落天外的诗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作扫尽六朝浮艳诗风,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

杜甫是格律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到杜甫这里,格律诗不但日臻成熟,而且产生了一些具备创新意味的变化。杜甫诗共1400余首,大半是五言诗;五言诗中又大半是律诗。杜甫所作五律,以律法严密著称,特别讲究平仄、对仗、用韵等,同时又气格高古,情感沉郁,因此名作尤多,如《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除了五律,杜甫对七言律诗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七言律诗的产生和成熟在五言律诗之后,它是运用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又进一步扩充发展的结果。七言律诗虽然兴起于初唐,定型于沈、宋,但诗人致力于这种诗体者,还不太多。杜甫则在七言律诗上耗费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杜甫在七言律诗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内容、诗歌境界上,而且表现在诗歌格律、表现技巧、句法变化上。如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既有诗律的精美,又有意境的浑融。他的律诗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和发展。诗律愈严,变化也愈多。刘长卿擅长近体诗,尤工五律,被称为“五言长城”。他的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白居易是唐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他诗集中的闲适诗、杂律诗中多为格律诗,也不乏名篇,如《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等。白居易与元稹往来唱和的长篇排律,也体现着这一时期格律诗的发展。韩愈风格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不同,善以文入诗,好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歌,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他也有不少的近体诗佳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春雪》等,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孟郊与贾岛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金陵怀古》等。柳宗元到柳州时以七言诗为主,且多近体。他在柳州创作的七言律诗成就之高,亦为后人所称道,如《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格律谨严,对仗精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历来被称为七言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杜牧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咏史诗颇为著名,《泊秦淮》《过华清宫》《赤壁》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秋夕》《山行》这些七绝,画面鲜明,情思隽永。李商隐的七律《锦瑟》《无题》,在格律上精益求精,文辞绮丽,意象优美,寄寓遥深,进一步发展了七律的表现艺术。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融合了李白的飘然、王昌龄的深沉和刘禹锡的清新,风神摇曳,如《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名作。

诗发展到宋代,虽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吴之振《宋诗钞·序》云:“宋人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与唐代相比,宋代格律诗有着更为深细精工的追求。“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钱锺书《宋诗选注·序》)等,因而对诗歌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宋初的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是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的诗对扫**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缪钺的《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代序)云:“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元祐以后,诗人叠起,不出苏黄二家。而黄之畦径风格,尤为显异,最足以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苏轼自由不羁、灵动超妙的个性在他的五、七言律诗中有鲜明表现。如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出入于格律畦畛之间,“雪泥鸿爪”的譬喻深刻隽永,全诗明快流畅,意境恣逸。黄庭坚是北宋后期的杰出诗人,诗风奇特拗崛,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七律《寄黄几复》《登快阁》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元、明、清以后格律诗的创作仍然持续,但基本上不出唐宋两代所建立起来的规范。虽然偶有**,也出现了一些名家,但总体上创新不足,名篇佳作也渐少,整体成就难以与前代抗衡。随着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新体诗崛起,格律诗没落了。

思考题

1.简要概括格律诗的文体特征。

2.格律诗有哪些主要类型?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