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麵六章的內容,筆者追溯了社教社的醞釀緣起、組織運行、曆屆年會、合辦實驗區及其他事業,對其政策參與進行考辨,並對其理事會群體進行分析,就是希望借助詳細和具體的曆史梳理,搭建一條穿越自然時空、文化時空和政治時空的時光隧道,拂去雲靄霧遮,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社教社的昔日模樣。借鑒政治術語“國家形象”(National Image)的分析框架,分析社教社的社團形象,將社教社自身認知和其時社會其他行為體對其認知的兩方麵疊加出來。綜言之,筆者從兩個視角切入,一是“自我塑造”,即社教社在曆史文化基礎上融入現代化訴求,主動以活動開展和製度規定對自身形象的建構,以此加深學界及社會各界的認知而產生認同,增加社團在社會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他者視野”,即社教社的旁觀者、體驗者對其社團形象的認識和評價,是其苦心經營、自我塑造的效果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