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三節 真人垂訓:道教的形成與發展

字體:16+-

一、道教的文化淵源

1918年8月20日在致許壽裳的信中,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如果說,儒家、道家對中國精英階層或大傳統影響較大的話,那麽道教則對民間的小傳統,對民眾的生活有較大的影響。魯迅先生的話意思就是,道教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深層,以及絕大多數民眾的生活。

圖3-3-1 魯迅像

不同於外來的佛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也是最早具備宗教思想、宗教儀式、宗教神譜、宗教組織以及有專業神職人員傳教的“製度化宗教”。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道教萌發於周秦之際,完形於東漢順、桓年間,繁盛於兩晉,變革於唐宋金元,頹衰於明清時代。這其間,道教的形態及義理也在不停地變化,吸收了眾多的思想資源,並且產生許多派別,最終形成一個頗為蕪雜的思想體係。

道教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殷周時代的尊天祀祖的宗教思想與泛神崇拜的信仰。殷周時代的祀神、祀祖兩大傳統,均融會於道教神譜,構成其特有的神譜結構。道教的宇宙體係是以“道·陰陽·五行”為主體,故其神譜亦具有囊括天、地、人的兼容性。如其尊奉之神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四禦”(南方南極長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後土皇地祇)以及日月星辰、江河山嶽、風雨雷電、城隍土地諸神,可謂無所不包。

道教的思想淵源也是非常龐雜的,它汲取的思想資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麵。

首先是以老莊哲學為根基的道家思想。先秦時活躍的道家和東漢形成的宗教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道教創立的時候,就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規定為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並把道視為超時空的天地萬物的根源,既有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律的意義,它的內在規定性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道德經》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見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就存在了,而且萬物皆由其產生。所以道的存在是獨立的,具有不依傍任何東西的先驗性和神秘性。《莊子》則認為,道是真實有信驗的,沒有作為也沒有形跡的;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見;它自為本自為根,沒有天地以前,從古以來就已存在;它產生了鬼神和上帝,產生了天地;它在太極之上卻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卻不算深,先天地存在卻不算久,長於上古卻不算老。又說,黃帝得到它,可以登上雲天:顓頊得到它,可以居住玄宮;北海神禺強得到它,可以立於北極;西王母得到它,可以安居少廣山上,沒有人知道它年代的始終;彭祖得到它,可以上及有虞的時代,下及五伯(霸)時代;傅說得到它,可以做武丁的宰相,執掌天下,死後成為天上的星宿,乘駕著東維星和箕尾星,和眾神並列。這種以道為萬古常存、得道以後便可不凡的能力並且成為神仙的思想,為後來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從宗教的角度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信,“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並與神秘化了的元氣說結合起來,認為道是“虛無之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無形無名,有清有濁,有動有靜,“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這種思想正是從道家對道的本體化那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