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第七節 鬱達夫與創造社流派的其他小說家

字體:16+-

隨著鬱達夫《沉淪》與張資平《衝積期化石》等小說的出版,創造社在小說創作上也令人矚目。五四文學濃重的抒情性在文學研究會作家身上就已流露,在創造社作家那裏就更突出。

一、鬱達夫的小說

鬱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1911年入杭州中學堂,與徐誌摩同班同宿舍。1913年隨長兄赴日留學,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1921年參與發起創造社,不久便以小說《沉淪》名震文壇。1922年回國後,先後在安慶法政專門學校、北京大學、武昌師大等校任教,編輯《創造》季刊。因發表於《創造》季刊的《藝文私見》而導致了沈雁冰的批評,使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陷入筆戰,不久,又與胡適派發生了筆戰。1926年與郭沫若等一起赴廣東大學,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編輯《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但對出版部的整頓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1927年初在《洪水》上發表的揭露革命策源地廣州陰暗麵的《廣州事情》,又引起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不滿,加上創造社又在激進地向“左”轉,鬱達夫遂決定退出創造社。

鬱達夫精通日、英等多種外語,舊學根底亦很深厚,散文與舊詩寫得都很漂亮。他生性風流,卻又卑己自牧,不與人爭,然而他是“呂端大事不糊塗”。1927年10月5日退出創造社的鬱達夫與從廣州來上海的魯迅很快成為摯友。當創造社向魯迅發起圍攻時,鬱達夫卻在與魯迅合辦《奔流》,並且模仿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嘲諷自己的舊日同仁對魯迅的攻擊是“群盲竭盡蚍蜉力”。鬱達夫也受魯迅的感召,成為“左聯”的發起人之一;然而由於他的自由散漫而被“左聯”開除,這也招致了魯迅對“左聯”黨團領導人的反感。

鬱達夫在創作小說前,在日本已閱讀俄、德、英、日、法等國的小說上千部。他關於寫小說的著名理論,就是小說是作家的自敘傳;然而這個自敘傳怎麽寫卻深受他所閱讀的小說的影響。大體來說,法國浪漫主義小說尤其是盧梭的《懺悔錄》與《新愛洛綺絲》,俄羅斯從普希金、萊蒙托夫到屠格涅夫的“多餘人”形象,日本的自然主義尤其是私小說,構成了影響鬱達夫小說創作的主要譜係。閱讀鬱達夫小說時,你會發現一個出現在其不同小說中的主人公於質夫,這個“於質夫”雖然不能等同於作者,但其言行、思想與情感方式卻是與作者相通的,甚至在其他小說中變換了其他名字,譬如曆史小說《采石磯》中的黃仲則以及中篇小說《迷羊》中的王介成等,其性格氣質仍是“於質夫”一族。通過“於質夫”形象的展示,他的小說充分顯示了表現自我的審美特征以及與孤獨自我相伴而生的苦悶、頹廢與感傷等情感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