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前期禪學史

第一節 地論師的興起和心性論的發展——兼論《大乘起信論》的主旨及作者等問題

字體:16+-

地論派的形成與《十地經論》的翻譯有關。前文已述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譯世親《十地經論》,佛陀扇多為傳譯。由於菩提流支一勒那摩提師傳、宗趣不同,對經文的理解、表達亦異其趣,由此分成兩大派係,慧光雖然曾參助譯事,並合其兩諍,共成通部,但其所宗為勒那摩提一係,由慧光建立地論師南派,號相州南道。北派由菩提流支弟子道寵開創,號相州北道。

一般認為,南道認為佛性現有(本有),以第八識為淨識,北道認為佛性當有(始有),以阿梨耶識為染識,在判教方麵,南道將佛教經典判為四宗《毗曇》為“因緣宗”,《成實》為“假名宗”,《般若》為“不真宗”,《華嚴》《涅槃》《法華》等為“真宗”。北道則別立《華嚴》為“法界宗”,顯其殊勝,故為“五宗”。

南北二道的分歧是理論方麵的分歧,不是一般的宗派勢利之爭。北道宗菩提流支之說,屬於純粹的唯識係統,故以第八識為染識,為雜染之根本,與真諦、玄奘所宗一致,南道宗勒那摩提之說,雖亦屬唯識一係,而雜取如來藏思想,故以第八識為淨識,將之與如來藏、真如視為一體,為一切染淨之法的依持。南道視藏識同乎如來藏,本在眾生自身中,故認為佛性本有、現有。北道以藏識為雜染之本,本非清淨,需要經過外緣熏習才可能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故認為佛性當有、始有。

南北兩道當有、現有之爭影響巨大而又深遠,導致後世唐玄奘遠至印度以求解決這一問題。但兩道的著作大多散佚,南道尚略有殘餘,北道則全然不存,對其爭論的具體內容難以悉知。而兩道的辯論確實推動了心性論的發展,並促使中國佛教不惟單純接受印度的佛教思想,並且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發展了印度佛教理論尤其是心性論,這對於後世台賢禪宗及唯識一派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堪為典範的著作便是《大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