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献
(一)中国史
中国古代典籍
〔1〕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5〕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阮元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7〕韩婴:《韩诗外传》,乾隆五十五年(1790)校刻,亦有生斋刻本。
〔8〕慧琳:《一切经音义》,台湾大通书局1985年版。
〔9〕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1〕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纳兰性德编:《通志堂经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6年版。
〔1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
〔1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8〕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9〕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0〕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2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
〔2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5〕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26〕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版。
〔2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8〕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9〕荀悦撰,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
〔30〕荀悦:《前汉纪》,《四部丛刊》史部,民国上海涵芬楼用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明嘉靖本影印。
〔3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32〕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3〕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4〕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35〕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36〕郑樵:《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7〕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8〕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3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40〕赵翼著,王树民校:《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41〕汪越:《读史记十表》,中华书局1982年版。
〔42〕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43〕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4〕《诸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5〕《白虎通》,光绪纪元(1875)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46〕苏舆著、钟哲校点:《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47〕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48〕程荣纂辑:《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9〕《古文苑》,明万历癸巳(1593)二月刻本。
〔50〕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51〕《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52〕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
〔53〕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
〔54〕李石:《续博物志》,光绪纪元(1875)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55〕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明正德七年(1512)刘乔刻嘉靖十六年(1537)季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递修本。
〔56〕司马光:《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明万历十五年(1587)第十六世孙司马祉刻本。
〔57〕顾炎武:《日知录》,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潘耒遂初堂刻本。
〔58〕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59〕鲁一同:《通甫类稿》,清咸丰九年(己未,1859)刻本。
〔60〕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近现代研究著作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3〕姚孝遂、肖丁主编:《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4〕顾颉刚:《尚书文字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6〕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齐鲁书社1986年版。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8〕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11〕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徐元诰著,王树民、沈长云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章太炎:《古文尚书拾遗定本》,章氏国学讲习会1937年印本。
〔15〕章太炎:《訄书》,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柳诒徵:《国史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7〕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18〕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9〕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0〕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1〕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中心1987年版。
〔22〕朱文鑫:《天文考古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26〕郭沫若:《青铜时代》, 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
〔27〕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
〔28〕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9〕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0〕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上海书店1999年版。
〔3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3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6〕李宗侗:《中国史学史》,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37〕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雷海宗:《伯伦史学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39〕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版。
〔43〕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4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王叔岷:《史记斠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46〕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7〕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9〕徐朔方:《史汉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0〕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1〕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中国史学观念探讨之一》,龙门书店1977年版。
〔52〕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53〕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5〕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57〕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齐鲁书社1986年版。
〔58〕张晋藩、熊铁基:《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9〕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版。
〔60〕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1〕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著:《中国古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62〕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65〕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7〕《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6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69〕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国书店1985年版。
〔70〕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一,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7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7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7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5〕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6〕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7年版。
〔77〕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79〕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二)外国史
西方古代经典
〔1〕\[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古希腊\]荷马:《奥德修记》,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
〔3〕\[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著:《古希腊戏剧选》,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7〕\[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8〕\[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古希腊\]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7年版。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18〕\[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9〕\[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 、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近现代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14〕\[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德\]蒙森:《罗马史》,李稼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英\]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7〕\[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厉以宁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谈如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0〕\[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1〕\[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4〕\[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25〕\[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吴象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美\]S·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8〕\[英\]戴维斯:《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黄洋,宋可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英\]赫·乔·威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0〕\[美\]S·A·M·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任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3〕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合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5〕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7〕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世界上古史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版。
〔38〕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9〕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外文著作
西方古代经典
〔1〕Hesiod, Works and Days, Theogony, translated by H.G.EvelynWhi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Vol.1, translated by C. F. Smith ,London and New York ,1928.
〔3〕Plato,The Republic, translated by Paul Shore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0.
〔4〕Aristotle,The Poetics, translated by W. Hamlton Fy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Polybius, The Rise of the Rome Empire,I.S.Kilvert, ed., Penguin Books, 1979.
〔6〕Plutarch,Moralia, Vol.1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7〕The Theodosian Code and Novels and the Sirmondian Constitutions,Clyde Pharr,tran.,The Lawbook Exchange,Ltd,New Jersey,2001.
近现代著作
〔1〕Allen Johnson,Historian and historical evidence,New York, 1923.
〔2〕A.Lintott,Imperium Romanum: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3〕B.Croce,History: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uthorized Translation by D.Ainslie,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3.
〔4〕B. Croce,History: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uthorized Translation byD.Ainslie, Oxford ,1946.
〔5〕Chester G.Starr:Individual and Community—The Rise of the Polis (800-500B.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6〕Ernst.Breisach,Historiography, Chicago: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3.
〔7〕E.J.Rapson,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Vol.Ⅰ,Ancient India,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5.
〔8〕Frederick Copleston, S. J.,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Image Books, A Division of Doubleday & Company,INC. Garden City, New York, 1960.
〔9〕F.W.Walbank,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Polybius, Vol.Ⅰ, Oxford, 1957.
〔10〕F.W.Walbank,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Polybius,Vol.Ⅱ,Oxford,1967.
〔11〕G.W.F.Hegel,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into English by J.Sibree,Dover,New York,1956.
〔12〕H.H.Scullard and N.G.L. Hammond,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Oxford,1979.
〔13〕J.B.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London ,1920.
〔14〕J.C.Stobart,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4th edn. London, 1961.
〔15〕J.Rich and G. Shipley,War and Society in the Roman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3.
〔16〕J.Richardson,Rom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Bristol Classical Press,2007.
〔17〕J.W.Tompson,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Vol.Ⅰ, New York, 1942.
〔18〕J.Wacher,The Roman World.Vol.Ⅰ,London and New York,1987.
〔19〕Karl Jaspers,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Piper,München,1983.
〔20〕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trans.into English by M.Bullock,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21〕Keith Hopkins,Death and Renew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2〕K.Sacks,Polybius o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3〕Liddell and Scott,GreekEnglish Lexicon, London,1920.
〔24〕M. B.Sakellariou,The PolisState Definition and Origin, Athens,1989.
〔25〕M. Cary and H. H.Scullard,A History of Rome, MacMillan,1980.
〔26〕M. Cary and H. H.Scullard,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2nd. edn.Vol. VII. Part 2, Cambridge, 1989
〔27〕M. H. Crawford,Coinage and Money under the Roman Republ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28〕M.I. Finley,Ancient History : Evidence and Models,London,1985.
〔29〕M.Gilderhus,History and Historians,New Jersey,1987.
〔30〕M.N.Tod,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Oxford,1950.
〔31〕Norman F. Cantor & Richard I. Schneider,How to Study History, New York, 1967.
〔32〕N.G.L.Hammond,A History of Gree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33〕Oskar Seyffert,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tiquities, Cleveland and New York,1963.
〔34〕Paul G.Bahn,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5〕P. A. Brunt,Roman Imperial Themes,Oxford, 1990.
〔36〕P.Cartledge,The Greeks, Oxford, 1993.
〔37〕R.G.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1956.
〔38〕R.C.Majumdar,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ople,Vol.I, The Vedic Ag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2.
〔39〕R.C.Majumdar,H.C.Raycgaudhuri,Kalikinkar Datta,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The MacMillan Company of India Limited, 4th edn.,1978.
〔40〕R. J. A. Talbert,The Senate of Imperial Rome, New Jersey, 1984.
〔41〕R.K.Sherk,Rome and the Greek East to the Death of Augustus,Cambridge, 1984.
〔42〕S.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6.
〔43〕T. James Luce,Ancient writers, Vol.I, New York, 1982.
〔44〕Wallace & Harris,Transitions to Empire,Oklahoma,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