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通常有:学习疲劳、学业困难、考试焦虑、厌学等。
一、学习疲劳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精力永远充沛、不知疲倦,恨不得每天学习十四五个小时都能够保持很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常事与愿违,学习不长时间学生就感觉疲劳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学习过于紧张、学习持续的时间过长,大脑就会“消极怠工”,学习能力会下降,产生疲劳。
(一)学习疲劳的症状
学习疲劳会出现视力下降、食欲缺乏、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瞌睡或失眠等生理症状,还会产生忧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心理反应。年龄越小,在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
(二)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
学习疲劳与很多因素有关。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的紧张程度、学习持续的时间、环境条件、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或加重学习疲劳的原因。就我国目前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长时间地紧张学习,休息时间少、特别是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中小学生中的特“困”(指睡眠不足)现象,多是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从生理需要看,初中生每天应保证9~10小时的睡眠,高中生应保证8~9小时。据新华网调查,学生达到睡眠标准的不足一成。
(三)学习疲劳的预防
为了预防学生的学习疲劳,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例如,科学地安排课程;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保证课间休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学习内容最好做到当堂讲授、当堂练习、当堂消化;考试不搞突然袭击,不出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频率等。
预防学生的学习疲劳,学校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学生对自己学习负担的调节也是有所作为的。中小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首先应该认识到长时间“连轴转”的学习会导致大脑“消极怠工”,产生保护性抑制,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这种事倍功半的脑力劳动是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其次,应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在大脑“消极怠工”时,让大脑的另一半去工作,进行体力活动,如跑步、打球、做操、跳绳、唱歌、跳舞,等等。正像有些吃到“连轴转”学习苦头的学生说:“与其在那儿低效率地煎熬,不如花费些时间去锻炼,换来高效率的学习。”
二、学业困难
学生的学业困难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学的一般水平。中小学生社会化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学习跟不上班上大多数同学的进度,肯定感觉很痛苦。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学生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训斥,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逆反、厌学等心理,进而可能出现逃学、打架等违纪行为。
(一)造成学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学者北屋伦彦、桥本重治等列举出12项导致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①未能充分获得基础性知识、技能及必须理解的事物;②知识的适应性差;③情绪、态度上不适应;④注意力涣散、意志薄弱等性格上的原因;⑤感官、发声器官等存在缺陷;⑥疾病、虚弱、营养失调等身体障碍;⑦课程、指导方法、设备等教学设施不当;⑧生活水准低、双亲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设施少等家庭因素;⑨社区环境不良等社会因素;⑩频繁地迁居或转学、缺课;?学习的基本经验不足;?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前学习还暂时落后的同学们,你们与上边所列的12项原因“对号入座”检查一下,先找出自己学习跟不上的主、客观原因,再来帮助自己对症下药,找出解决的办法。
(二)解除学业困难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原因学生的学业困难,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生理上患有疾病的同学,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治疗;如果家庭环境不安定,比如,家里常来客人,玩牌、说笑、吵闹等,学生、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希望他们为学生创造安宁、温馨的学习氛围;如果注意力涣散、管不住自己、意志品质薄弱,要培养自己坚持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知识缺陷的要及时补上遗漏的知识,如有困难,可请家长或合适的家教给予适当的辅导;未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的,要主动向老师、同学求教,及早地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比如: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提问,先复习后做作业等。
三、考试焦虑
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焦虑是中国大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加以重视。
(一)考试焦虑的症状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出现恐惧、担忧的情绪反应。最初的表现为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冷等生理反应和苦恼、无助、担忧、自我否定、胆怯等心理情绪反应。随着考试焦虑的加剧,应试者会出现坐立不安、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滞(脑筋转不动)等身心反应。这时他们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如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东张西望,无心作答等。强烈的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会在应试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他们下次的应试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此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铸成焦虑性人格特征,对应试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下面向少年朋友介绍一例考试焦虑症的案例。
案例7-1:柳×× 男 27岁
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个人的理想、志向成了泡影,便将全部期望寄托于百般溺爱、娇生惯养长大的独生子小柳身上。在父亲的灌输下,小柳形成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意识,但是他的智能一般,他的责任心和意志力又比较差,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
高考前,每天变化着的高考日期的倒计时和考试成绩一览表,加上父亲那期盼的目光,给小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惶惶不可终日。在黑色的六月七日考场上,小柳突然心中一阵恐惧、慌乱,头脑中一片空白。他压抑着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越压抑心里就越紧张、恐惧、慌乱,他胡乱地答题,结果他的成绩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他落榜了。面对这巨大的打击,他长时间不能从失望、痛苦、无助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为了“出人头地”的梦想,他走进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复读。作为一名借读生,他忍受着白眼、不公平的待遇。小柳变得少言寡语、郁闷不乐,更加惶恐不安。然而,最大的不幸还在于,自此每逢考试前许多天,他便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健忘、坐立不安、手脚冰凉等症状,无法正常学习、考试。他勉强考取了一所自费高校。每逢考试,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便会出现。
(二)预防或减轻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症的情绪和行为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工作效率,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呢?预防或减轻考试焦虑,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教师和家长调整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希望他们不要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学生通过努力仍然难以达到,学生就要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调整家长的期望水平,建立一个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进而轻装上阵去应试。
第二,接受考前辅导,努力提高自己的应试技能。
第三,学习一些心理放松的技术,考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已经准备好了”“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我有不会的题目,别的同学也会有不会的题目”等,以缓解恐惧、担忧的情绪反应,减轻考试焦虑。
四、厌学心理
厌学是当前在校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厌学心理是失去学习动机和兴趣,处于不想学、不爱学、不得不学的情绪状态,甚至逃学、辍学。厌学常常伴随焦虑或者抑郁、恐怖情绪,甚至能引起神经症,如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学校恐怖症。厌学情绪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极大,不仅削弱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中小学生的终生成长。
据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北京一位政协委员调查发现,30%甚至更多的学生厌学。2008年,某市有关教育部门就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了一次专题的问卷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达到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70.24%),许多学生厌学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多的中小学生心理门诊中,咨询较多的问题是:我不愿意学习或学习不进去怎么办?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期、小学低年级时还喜欢学习,随着年龄的长大,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厌学的呢?
(一)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分析厌学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整体上看,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实施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正像一位天津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一针见血地说的,应试教育从来没有低过头。教学从选拔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的“人才”出发,教学内容过高、过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已经超过了这一年龄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能承受的程度。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还教一些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使许多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另外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学水平低,有些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不少教师实施“语言暴力”,说话特别“损”、特别伤人,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是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方面,第一,父母普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许多家长“恨铁不成钢”。第二,有的家庭不稳定,中小学生缺少家长的爱抚,成长中感受关心、爱护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一发脾气,老师、同学不喜欢,情绪就更差。学生在这些负面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成绩难提高。目前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更缺少爱。有的家长患有人格障碍,性情暴躁,夫妻感情不好,子女常战战兢兢地生活在父母的吵闹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第三,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度关注,物质上无限满足,精神上百依百顺,使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听到批评,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生硬,孩子学习成绩稍不理想,非打即骂,使孩子失去了学习信心。
3.中小学生自身成长中的问题
成长中的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平衡,个别学生有可能因智力的原因,如处于边缘智力水平,造成学习吃力,使其学习成绩不佳,如果爸爸、妈妈或学校老师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味地要求他必须达到比较高的学习成绩,一旦达不到,就认为他学习不努力,甚至打骂、责罚,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情绪。还有少数同学具有神经功能缺陷的问题:如多动症,得了该疾病的学生由于不能抑制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刺激,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造成学习成绩落后而厌学。虽然这是少数,我们也不能忽视。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常常过度关注自我,自己身材、长相不理想;没有受到老师的器重,不受同学喜欢,在班级中没有地位;对自己才能、性格的某些方面的不满意等,有可能导致缺乏自信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中小学生对人际关系极为敏感,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同样会造成厌学。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性意识开始萌动,一些学生经受不住有关性的刺激和**而早恋或者暗恋,有这样经历的学生,会由此引起激动、嫉妒、不安、痛苦等情绪的波动而牵扯精力,进而影响学习。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在亲人的宠爱中长大,有的意志品质较差,面对明星崇拜、娱乐、网络游戏等多方面的现代**,缺乏抗拒能力,常常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不少学生耐挫折能力差,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心理准备不足,一遇挫折,便一蹶不振,无心学习。
更多的厌学学生或者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或者没有及早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以至没有打好学习基础,前边的知识“欠账”太多,后面的学习困难重重,又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困难,跟不上学习进程。成绩长期落后,长时间处于学习失败的体验之中,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厌恶学习。
(二)厌学心理的调适
对于在学习中出现厌学心理的中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调适呢?老师、家长或者心理咨询师要帮助学生自我分析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要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和调节。比如,有精神疾病要去医院用药物治疗;对有脑功能障碍的要在专门的机关进行必要的专门训练;对抑郁、焦虑等症状要在用药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学校方面的问题寄希望于教育改革,如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改进;对家庭和教养方式问题,则应该建议家长进行必要的咨询和矫正;对自己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如果有困难,可转介到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除了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外,我们中小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来预防、调适厌学的情绪呢?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第一,认识人生遭遇困难、挫折不可避免,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收获的。
第二,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克服厌学、达到快乐学习的基础。我们的思想都集中在学习上,学进去,就会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还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自我调节与控制,使自己经常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学习心态(可参考行为疗法中的相应内容),从而摆脱厌学的苦恼,达到快乐学习、学有所进。
第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意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行动的强大动力,预防厌学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中小学生朋友要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强烈兴趣,会吸引我们学生兴趣盎然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生就不会把学习过程看得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了。
第四,中小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同学求教,改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学会给自己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中小学生朋友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在“高压”下保持一颗平常心。要注意计划安排,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的心态,高效率地学习。如果自己调适的效果不佳,就去请教心理咨询师,千万不要背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去学习,更不要破罐破摔,放弃学习。
第六,要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珍惜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