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二节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

字体:16+-

一、生理因素

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理健康状况、遗传因素和某些神经生化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学生的身体比较健康,家族没有什么遗传性的精神类疾病的,心理也比较健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儿童多动症的形成,就与遗传和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多动症的同病率达到10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为17%。

二、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素质是文化的产物。弗罗姆认为:人格是在人的童年由影响个体的社会力量以及已经影响了人类种族发展的历史力量所决定的。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具有巨大的塑造和选择力量。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等。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人们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我国青少年学生当中强迫型人格、依赖型性人格、回避型人格者比较多,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和谐的文化和内敛隐忍的修身养性之道不无关系。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小学生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学校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王秋英的研究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注: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卷5期)。蒋传发、陈巨华和曾喜童通过以自信、自强和自律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初中、高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很大提高。初中实验班学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高中实验班学生在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等方面都有所改进,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注: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期)

目前虽然我国学校教育一贯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校仍然实施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高压下,重“智”轻“德”“体”,教学内容深,教学任务重,许多学生学业不堪重负;再加上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在溺爱、娇生惯养中长大,缺乏同龄伙伴,缺少生活磨炼;他们天生的需求——娱乐体育锻炼被剥夺,生活无乐趣,心情不舒畅;学生中生活适应不良、厌学、早恋、网络成瘾、人际关系不适、情绪郁闷等心理问题比比皆是,甚至不少学生罹患考试焦虑症、强迫症、学校恐怖症等精神疾患。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关心着中小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强调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实施了具体措施——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确定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有需要的个别学生实施心理辅导,这些都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四、家庭因素

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的教养方式与父母行为以及家庭气氛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326名中小学生家长及其子女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母亲r=0.5536;父亲r=0.4433)。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注:高峰.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长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1997)

(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父母行为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teven Reiss的研究指出:接受家庭影响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之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教养方式与父母行为的直接作用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家庭关系的诸多问题,比如,亲子关系紧张、青少年逆反心理、青少年犯罪以及其他的适应不良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20世纪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①极权型;②权威型;③放纵型。他认为既让孩子依规矩行事,又允许讨论的权威型最好,20世纪70年代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1.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上

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生有逆反与自卑心理,他们厌学、缺乏信心。

2.教养方式也影响孩子的情绪

刘宝花等在探讨教养方式与神经质关系时就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如拒绝、偏爱及过度保护等易使子女患神经症。据钱铭怡对79名高中生的研究,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保护,呈显著正相关(注: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卷2期)。家庭教养方式也影响青少年的应激行为。Wagner通过对517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拥有双亲温暖的孩子在应付紧张生活事件上要比拥有单亲温暖的孩子有优势。母亲的影响要大于父亲的影响。在这里应该注意区分温暖与溺爱,温暖的父母爱孩子,他们在肯定孩子良好行为的同时,也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溺爱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论其正确与否。Wagner指出,与一般孩子相比,受父母溺爱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挫折感与焦虑。

(三)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Strauss的研究认为家庭暴力会使儿童的暴力倾向增加,而且这种暴力倾向可以由父母传递给子女。Strauss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这种遗传一方面是通过模仿;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暴力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有关。

父母离异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18岁之前有父母离异的经历。离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很大。Longfellow及Rubenstein的系统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容易产生寂寞和自卑心理。董奇对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的分析也证明了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他发现孩子的性别、离婚后的亲子关系以及教养方式都是影响孩子单亲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将他人视为排斥性、不可信赖的,认为人际关系也是不可靠的。O’Bryane和Shirley等人研究发现由离异母亲所抚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倾向于高度自足的工作,不愿与人合作。

Brook Cohen研究发现父母吸毒对孩子相应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母亲的影响更大。当父母都吸毒时,孩子更可能吸毒。Brook指出,吸毒的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并且缺乏责任感。从这种家庭走出的孩子也如此,他们常常以反社会的方式行事。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赞扬方式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布什曼通过对54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过分赞扬孩子会引起孩子的自大心理,这些学生在受到侮辱或批评时,会表现出过激的行为。这种自负性格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在赞扬孩子时一定要谨慎,最好赞扬他的能力,而不应该过分夸其聪明。许多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的影响力是其他人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

(四)家庭气氛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据刘爱书、吴万森研究,家中缺乏民主、自由、平等的气氛是11~12岁儿童产生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注:刘爱书,吴万森.11~12岁儿童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卷2期)。笔者对96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要求过严,缺乏恰当的指导;家长具有人格障碍;多指责批评的家教方式;缺乏父爱、母爱,有不安全感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形成的重要家庭原因(注:李百珍.强迫症形成的原因分析.社会改革与社会心理,2000)。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庭这一重要的阵地和途径。

父亲和母亲对子女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在和孩子的接触方式上,父母亲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一般地说,父亲多鼓励孩子冒险、探索、勇敢、竞争,而母亲多强调整洁、规范、服从。例如,当孩子要从高处跳下来时,母亲常会说:“危险,不要跳!”而父亲则很有可能说:“没关系,试试看,爸爸在这儿。”于是,孩子在父亲的鼓励下,就会试试跳下。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温柔宁静,而父亲则允许孩子较多调皮捣蛋的行为。通常,母亲的人际感受性和情感传达能力比较好;而父亲较为武断和自主。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其中难免有某些个性弱点,如软弱、胆小、意志薄弱等;而父亲则不同,显示出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强等男性特征,给孩子以更大的**和追求事业的执著。

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有关母亲的态度与子女心理素质的关系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见表10-1。

表10-1 母亲的态度与子女心理素质的关系

(注: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广州: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77)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是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过的一句话!古话也说:“子不教,父之过。”美国耶鲁大学在连续12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不管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善于交际,学习成绩好,在学校的表现突出。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为孩子提供关键性的保护和支持,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的、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同时,在子女道德品质、自控能力和成就感方面发展时,父亲又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榜样。

五、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学校与社会因素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外部因素,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本身努力,才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内部因素。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有的学生过分强调成长中的客观消极因素,放弃了自己主观的努力,做了外部不利因素俘虏,这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中小学生要做自己成长的主人,主动地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学习、心理自助,自觉地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增强自己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己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