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茶马古道从自然生态环境来看,经过了马帮上千年的不断行走,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样:“世间本无道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茶马古道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路线、范围及体系;从人文生态环境而言,它是一条流动的线性文化。历代朝廷、统治者的支持,民间的刚性需求,以及独特的马帮情怀等人文因素,使得原本只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物质需求的普通运输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越发壮观。应当说,它的出现与发展,带动了汉、藏之间的经济往来,起到了民族之间良好润滑剂的功能,成为连接我国西南部众多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也正是在这样的地理交通系统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马帮之间,通过贸易往来构成了比较趋同的生活习俗、价值取向、人生观念、宗教信仰,以流动的姿态形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社会群体。在茶马古道云南段中,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通过这样一个共同的语境,被最大化的凝练与融合,这为茶马古道形成自己独有的马帮音乐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是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中,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孕育而生,并体现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质。
[1] 沈生荣主编:《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1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这样的三条路线即是茶马古道中最早的历史路线。
[3] 驿站,主要是接待和迎送以使者为主的过往旅客的一个政府机构,同时也是蒙古和西藏的使者们来往的道路。
[4] “市”在这里为动词,指交易、商品买卖。
[5] 参见:丽江束河镇的“茶马古道博物馆”中关于茶马古道重镇——丽江的介绍。
[6] 夏征农等编:《辞海》,230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 “马帮”一词即是指由赶马人、马、货物三者所组成的马队。在本书中,笔者仅以马帮泛指一个马队。
[8] 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5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9] 马脚子是对赶马工人的又一种称呼。赶马并不允许骑马而行,而是用脚徒步行走,因此得名。
[10] 爱尔乌德著,钟兆麟译:《文化进化论》,187页,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11] 简单来讲,西南官话就是指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