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早对汉族《赶马调》进行全面搜集的是1987年出版的《赶马调》(汉族民间长诗),与其说这是一本民间长诗,倒不如说这是作者根据民间广泛传唱曲调的汇总、整理后的长篇民间歌词。它将汉族赶马人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也可窥探出汉族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等精神世界。
《赶马调》(汉族民间长诗)[6]部分章节摘录:
一、除夕话别
男:三十晚上龙进庄,站在龙口望四方;四方大路望通梢,单单望中正南方。
女:三十晚上做媳妇,拜罢天地把人做;做人要做万年青,穷得有志才算人。
男:七星灯火通夜亮,火盆边上叙心肠;阿妹贤惠传百里,不嫌哥是庄稼汉。
女:阿哥莫说客气话,哥的能干传四方;田里活计样样精,执鞭是个赶马郎。
男:提起赶马哥心酸,择日就要走夷方;十年九旱无出路,讨妹背债如背山。
女:菜油点灯通夜明,只有穷人爱穷人;来到你家为哪样?争气双双做个人。
男:过了三十是新春,夫妻回门亲又亲;铜打铁铸新姊妹,过了十五要离分。
女:砍柴莫砍葡萄藤,柴软树绵烧不成;养女嫁给赶马汉,新做夫妻要出门。
男:不是哥生石头心,债拖长了还不清;财主放的高利贷,一两银钱利三分。
女:人说甘蔗节节甜,妹吃黄连苦难言;成亲配给赶马汉,眼看背井离家园。
男:一根紫竹直苗苗,哥提赶马妹心焦;哥妹都是同心人,回门来到西大桥。
女:西大桥下水流长,阿哥是个赶马郎;沟水只知远流去,赶马在外何时还。
男:一垅葱竹竹叶青,回门拜见二丈人;堂上二老恩难报,女婿赶马出远门。
女:出门常在千里外,赶马做的异乡客;四季不知冷与暖;丢下媳妇受煎熬。
男:太阳偏西红满山,双双回门转家还;心头压着千斤担,赶马要走小夷方。
十三、还家团圆
男:家乡雨水落得足,地里包谷又裂壳;到处簸箕噼啪响,人挑马驮麻线谷。
女:去时骡子去时鞍,头骡二骡走进庄;顶上马铃依然在,叮叮当当多响亮。
男:债主听得大铃响,忙把本利一齐算;人未坐稳催单到,催债好似饿虎狼。
女:乡亲听得大铃响,知道邮资归故乡;一把扯住马笼头,还没问话泪成行。
男:娃娃听得大铃响,马前马后一大串;错认我是远处客,猜我来此干哪样。
女:二老听的大铃响,双双摇头轻轻叹:“我儿久久无音信,切莫错把路来望。”
男:头骡来到大门口,跨过门槛踏进院;二老猛见头骡到,望我忘把驮子端。
女:妻子抱儿门边站,低下头来泪盈眶;顺手接儿抱在怀,儿不识父哇哇嚷。
男:出门成亲只半月,谁料归时当了爹;老娘忙接亲孙子,喝喝哄哄:“叫你爹!”
女:问声二老可安康,齿落发白皱满眶;“只要你能平安回,乘鹤西去心也安。”
男:妻子端出洗脚水,急急忙忙转灶房;债主来问银钱事,一盆脏水泼出墙。
这部《赶马调》的问世,使得人们对于茶马古道上,特别是对汉族马帮的生活习俗、赶马历程、心态变化等一系列赶马事宜首次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它以男女对话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分为“除夕话别、筹办行装、依依相送、十个穷哥、乔后找货、初赶茶街、走老银厂、幺弟之死、思乡情深、旅程姻缘、野林异遇、分伙醉饮、还家团圆”等13个章节。整个故事以赶马出门时、赶马路途中以及赶马归来后三个阶段为分割线,详细叙述了汉族马帮的赶马生活。这样一个较为庞大的长篇叙事诗歌,以一个普通赶马人的视角,生动反映了茶马古道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对于家乡、对于父母、爱人的无尽思念,面对爱情**时的坚定信念,遇到困难无路可退时的勇敢坚强以及赶马归来全家团圆的喜庆场面等等。诗歌情绪基本以悲痛、无奈、苦苦挣扎为主,但中间也偶尔穿插了幽默、诙谐的基调,这样的故事内容与感情基调,也成了汉族马帮众多《赶马调》中反映的主要内容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