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婚姻远不止此,在彝族他留人中至今实行的“过七关”的婚姻制度,也可谓是茶马古道云南段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它的形成也与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的他留山上,有一支名为“他留人”的族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民族识别时,将他留人划归为彝族支系,但他留人并不认同这一划分,在他们看来,自己无论从语言、生活习俗、服饰等方方面面都与彝族有着巨大的差异。诸如他留人与彝族人语言不通,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彝族一年一度举办隆重盛大的火把节,而他留人则不崇拜火,不举办火把节,却几乎是同一天举行属于自己的隆重的粑粑节等节日。他留人,自称“他鲁苏”,“苏”为人的意思,意为外路人,就是说他留先民是从外地迁徙至此的。他留人现今只有四千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部分人通汉语,使用汉字,他留人居住以炕床为主要特征,服饰多着火草衣,食物以他留米和粑粑为主。他留人能喝(酒)善饮(油茶),酒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日清晨必饮茶,早晚用油茶下饭。至今在他留人中仍存有三大不解之谜。一是祖宗来源之谜,即他留人从何而来。一种说法如他留人所言,自己的祖先是明朝洪武调卫时从中原(湖南、山西、江西等地)来他留山设防的汉族男子,这些汉族男子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女子相结合,衍生出今天的他留人,在他留人中素有“夷”(彝)娘汉老子之说,但这里的彝,并不是特指今天的彝族,而指少数土著民族;一种说法是当地土著人长期被汉化的结果;还有一种说法他留人的祖先是从金沙江上游的少数民族移民而来。至于何种说法准确,因断代史的久远阻隔,似是而非,难以自圆其说,目前已无法考究。二是他留坟林辉煌之谜。在他留山坟林管理站之东松柏相间的山坡上,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上万座他留古墓,所有墓都用青石垒刻,墓碑扣“石帽”,有的还立着华表呈示墓主的显赫,有的刻着图腾神兽,最早的古墓建于明嘉靖年,最多的是清代。这样罕见的古墓群,对仅有几千人口的他留人来讲是个奇迹,而当年的他留人曾是一支什么样的民族,则是一个无法知晓的谜。三是浪漫的婚姻之谜。他留青年男女到了婚育的年龄后,一方面是以青春棚为标志的、婚恋自由的形态;一方面又是明媒正娶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形态,他留人的婚姻风俗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何以至此,目前无人能说得清楚,这又是一个谜。从地理位置来看,他留山位于整个他留人族群居住的核心位置;从精神层面而言,这里是他留人祖先万座坟墓的集中点,也是他留人祖先崇拜的祭祀地点;从茶马古道的线路来看,他留山是茶马古道上云南通往四川、西藏的必经之地。
作为茶马古道的又一重镇,他留人的婚姻状态是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他留人婚俗方面的“青春棚”,不仅使得众人津津乐道,也有着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含义。所谓青春棚,又名“棚子”“闺房”,是他留人青年女子初长成后(一般在12岁左右初潮以后)至结婚前这段时间独居的一间房屋。过去他留人经济条件不好,青春棚大多用茅草盖顶,泥土为墙。新中国成立后,条件有所改善,青春棚也逐渐建为砖瓦房。关于青春棚设立的位置,严格意义上而言,一般建立在自家院落大门的外侧,主要是为了与父母居住的房间隔有一定的距离,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适当的留下空间。但由于历史上这里曾经出现过战乱等原因,使得他留山上曾经一度并不太平。为了安全起见,青春棚便改为设立于院落的内部,处于紧贴院落的后门处。女子初长成后,便从与父母同住的状态脱离,经过相对固定的仪式和程序后,独自搬进青春棚,开始她浪漫的恋爱史。在青春棚里,物件的摆设十分有趣,仅仅放一张单人床,一个桌子和一个衣柜。这种摆设的寓意十分明显,即前来串棚子的小伙子们没有凳子可坐,只能站立,或直接坐在床边,时间长了就只能躺在**。所谓“睡着谈恋爱”即因此而得名。在村里,只要哪家的女儿住进了青春棚,这个称得上是喜讯的消息便广泛开始在他留山各个村落传播开了,小伙子们便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托熟人打听关于这家女儿的情况(有的是之前已经与姑娘相识的),兴奋地准备着晚上的“串棚子”。到了傍晚,天刚黑,有的小伙子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地出门去“串棚子”,而住在离姑娘家较远村庄的小伙子,一般要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晚上十一时以后,怀着美好憧憬的小伙子才会去敲姑娘的青春棚之门,因为这时候姑娘的父母已经睡下,年轻人的行动尽量避免影响长辈休息。在青春棚里,小伙子和姑娘和衣而卧躺在**,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话题非常广泛,如农活、农时、劳动、天气、饮食、穿衣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文、诗歌、自然、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方方面面,对理想励志等精神层面的态度和看法,当然最主要的谈话内容是围绕爱情展开。但青春棚里更多的是含蓄的表达方式,如男子用他留人民间器乐小三弦、女子用口弦互相交流;对诗也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小伙子临走时,女孩儿如果对男孩儿中意,便会送上自己缝制的腰带、鞋垫等饰物来表示自己对他的好感。总之,青春棚里的一切活动都是非常含蓄、羞涩的,也是非常艺术化的,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女并不会直接坦露心声,而是委婉的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这样的交流双方一般会持续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男子肯定会在父母起床之前离开。在他留人内部,流传着女子“坐青春棚”,男子“逛青春棚”的说法,通过这样一个“你坐我逛”的形式,他留人的婚姻大事便在悄无声息中敲定。然而,说起来容易,实则“串棚子”并非简单之事,反而是较为复杂的一个漫长过程,因为在他留山,女子住进青春棚后,必须过“七关”,即先由女孩儿的表姐约七个男孩,连续七个晚上来“青春棚”,每个男孩分别陪这位女孩“睡一夜”,完成这项程序的这个女孩就叫“过七关”。这是他留人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也是对初次谈恋爱青年男女双方的一次道德考验。在青春棚里,如果男孩没有定力,对女孩动手动脚或者非礼,女孩可以毫不客气地将其逐出青春棚。如果女孩经不起考验,男孩同样可以斥责女孩的行为,并将其“丑事”公布于众。在“过七关”中,男女之间,不管谁出了这样的问题,谁都会在他留山抬不起头来,并影响到其父辈的声誉和尊严,在其人生的历史上留下一个污点,今后再找对象就会比较困难。因此,在青春棚里的青年男女都是彬彬有礼,体现出了很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过七关”对男孩同样如此,男孩也得走完七个棚子。男孩女孩只有过了七关,他(她)才取得了自由恋爱的通行证。以后进出棚子就可以自由,直到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在他留山,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青春棚。笔者看到一家人的青春棚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天长地久幸福延年;下联为自由恋爱婚姻美满;横批为婚姻自主。与其说它是父母为女儿搭建的青春棚,倒不如说这是长辈为小辈留有的最开放的爱情遐想空间。
青春棚只是他留人青年女子的一间闺房。但从其内在含义上而言,它绝非闺房如此简单,青春棚是他留人婚姻前期阶段的“实物”,在整个他留人婚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它担负着以下几种功能。首先,青春棚对于他留人而言,是一种信号。毋庸置疑,在他留人中,谁家设有青春棚,就表示该户有女。如果持续一段时间青春棚夜夜亮灯,则表示待嫁女儿住进青春棚。因此,青春棚的出现,是一种带有文化标示的信号,无须过多的语言,整个族群心领神会,默契十足。其次,青春棚是一种社交的场所。它给恋爱中的他留人青年男女最大限度的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没有长辈的干预,没有媒人的撮合,没有门当户对的选择,没有复杂环境的考验,只有这么一间狭小的房间,只有一张单人床,温馨而浪漫,但它却铁铮铮地记录着每个他留人年轻时候的爱情回忆,携子之手的中老年他留人看着年轻他留人逛着青春棚,会心一笑,这中间所包含的不仅是年少时的青涩回味,也是对后辈们的无限支持与疼爱。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青春棚乍看是年轻人恋爱“开放”的一种场合,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约束,但其实它所蕴含的内在规矩是严格的、保守的。青春棚不仅不是青年男女可以随意胡来的场所,反而是他留人对于青年人的一种谈情说爱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从年轻时候便开始培养责任感的基地。这除了上述所言长辈们对于双方的约束以外,具体还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青春棚里,男孩子要尽最大能力展示自己的素质,给女孩留下好印象。如果男孩多才多艺,聪明能干,会生活,会赚钱,则会赢得女孩的芳心,并在他留青年人中被传为佳话;第二,在棚子里,绝对不允许随意发生性关系,倘若男孩不检点,对女孩动手动脚,那个男孩不仅当场会被女孩赶出棚子,也会由此在青年人中传开,使那个男孩臭名远扬,今后“串棚子”就不会那么顺利了。因此,青春棚这种公开的形式,正是对青年男女最大的道德约束。在他留人中,男人是以串棚子多作为荣耀感的。串的棚子越多,说明该男子人才、口才、品行、素质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一言以蔽之,青春棚是青年他留男子、女子取得恋爱的资格证明。
他留人的青春棚文化是茶马古道沿线上一种十分独特的恋爱方式,它所呈现出来的最终婚姻形态与一夫一妻制没什么两样,但其过程却截然不同,它被认为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中间跳板。它的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既不像摩梭人至今的“走婚”制度,也不像藏族的一妻多夫,它在充分尊重、肯定妇女的地位,主张恋爱自由的同时,却也有着族群内部不成文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是对男女之间极高的道德约束,甚至成为族群的教科书。
图5-7 他留人“睡着谈恋爱” 摄影:张璐
由此可见,他留人的“青春棚”文化,不仅是他留人最为独特的文化事象,也是茶马古道云南段内的一朵奇葩。笔者认为,它正是通过“女坐男逛”这样一个形式,一方面彰显出女子在婚姻中是拥有主动选择权的一方;而另外一方面,他留人最终的婚姻形态仍然是一夫一妻。也正是这样两方面的含义,青春棚才被视为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中间跳板。这样的民俗事象出现在茶马古道沿线上,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在人类社会的婚姻中有着“承前启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