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天人之際:反思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方式的轉換

七、“數字人文”的啟示

字體:16+-

從上述具體的研究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數字人文”這一跨學科的方法在文學及其相關領域中的具體應用。陳冬華等給我們展示了“數字人文”應用在人文學研究中很重要的幾個特征。這些特點也是在以後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一般性的文學理論和本土化的具體問題相結合;其次,“數字人文”是跨學科的,需要多學科的合作;再次,“數字人文”的研究以文學理論為基礎,輔以數據分析的方法加強研究的科學性和提供更嚴格的證據,不可本末倒置;最後,值得強調的是,“數字人文”的研究更有利於直接回答“實證”性的問題,但同時也對“規範”性的問題有間接的啟發。

(1)一般性的文學理論和本土化的具體問題相結合。

首先,陳冬華等的研究使用的是我國唐代的曆史資料,因此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本土化的研究。而他們研究問題的最終落腳點卻可以直接回應本書的主要觀點:文學對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這一研究中,我們既看到了一般意義上的文論和觀點,也看到了這一觀點在我國文學史中的對照。值得強調的是,本章中所說的一般性文學理論和本土化具體問題的結合,並不是鼓勵直接地、機械地套用西方的經典文學理論來解釋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中的一些事實。正如本書一開始所說,中國文學的發展需要走一條本土化的獨特的道路。這條獨特道路的開辟,就要求我們首先從我國文學發展路徑的一些基本經驗事實和史實出發,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般性文學理論或者觀點。而這樣的理論和觀點不僅要能和西方的理論相呼應,還要能解釋我國獨特的曆史文化發展脈絡。這就是所謂“本土化”的核心要義。“本土化”不隻是要求我們基於從古到今的文學發展路徑來總結我國的文學理論,同時還要求研究者能利用我國特有的史料對我國的和世界的文學理論進行係統的比較、考證和“證偽”。當然,考證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本章中強調的就是偏量化的“數字人文”的方法。陳冬華等則兼顧使用了定量方法和基於史料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