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天人之際:反思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方式的轉換

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簡介

字體:16+-

另一個跟文本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方法都有交集的大數據的方法被稱為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最初源自社會學,是一種對關係型數據進行分析的工具。比如,在本章一開始提到的“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中就提供了不同的文學作品之間相互提及、相互引用的關係的數據信息。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這個數據庫進行分析,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聯,還能進一步理解不同作者之間的關係。這些網絡型的關係如果用抽象的科學語言來表述可能會非常複雜,而如果用直觀的圖表方式展現出來會非常直觀。

包弼德就利用“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從社會網絡關係的角度,對中國地方社會文化的發展進行了一係列深入的研究。包弼德教授研究的焦點是士人這個群體。他們和“庶民”有所區別,他們自認為有指導天下的使命與學識,並積極地出仕。為了研究這一關鍵人物群體和他們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包弼德教授主要通過“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從“傳記”(Biographies)中找到線索。包弼德教授的研究事實上和本書的主旨有相通之處。要看文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就需要看一個很重要的中間媒介,那就是這一士人群體。而對士人群體的研究不僅僅要關注他們每一個個體,更需要深入地考察這些不同人物之間的社會關係網絡。

包弼德於2017年1月13日下午,在北京大學進行了“士人社會如何改變地方與國家的關係”,介紹了他利用“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進行的相關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婺州地區的人文及其與其他地區的關係。他的研究數據庫中包含了1108個宋朝人(其中五分之四是南宋人,婦女為31人)、412個元朝人(婦女為41人)、1173個明朝人(婦女為5人)、194個清朝人(婦女為6人)。數據顯示,在宋代,和婺州社會交往最為緊密的地區包括明州、溫州、杭州等地,而和婺州的主要士人交往最為密切的包括呂祖謙、朱熹、陳亮、周必大和王柏。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研究者就明確了需要重點研究的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