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澳非篇

顽强的红杉树

字体:16+-

进入罗托鲁瓦,我们先来到红森林。

花园内别致的植物园

花房内盛开的奇花异草

花园内冒着“臭气”的地热泥浆池

据导游说,这片森林是从北美引进的红杉品种,植于1901年,目的是为了测试不同于本土的外来森林物种作为商业种植是否适合在这里生长。

面对红森林,可以用“惊叹”两个字来形容。高大的红杉树,就像列队的士兵,排列整齐,昂首挺拔。几株格外粗壮的红杉,错落在森林之中,颇具大将风度,就像士兵中的指挥官。红森林公园入口的那棵红杉树,几个成年人伸开双臂合力围抱还不能完全抱住它。底层的植物是蕨类,叶子很茂盛,那是新西兰的国树。还有一棵奇异的红杉树让我们惊奇不已,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咂舌!不知为什么,红杉倒地而卧,根茎暴露,但红杉树不仅没有枯死,反而从树干上长出6棵参天大树,棵棵挺拔粗壮,好不壮观!有不少市民和游人在这里漫步,这个天然的大氧吧,真是身体吐故纳新的最佳场所。

导游介绍说,新西兰约于一亿年前与大陆分离,许多原始的动植物得以在孤立的环境中存活和演化。除了独特的植物和动物之外,这里还有地形多变的壮丽自然景观。从冈瓦纳古陆分离之后,那些原始的物种便在新西兰这块独立的土地上繁衍。著名的自然学家大卫·贝拉米称这里是“摩亚方舟”,“摩亚”还用来称呼来自新西兰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鸟——恐鸟,但现在已灭绝。

自从人类开始在新西兰定居以来,已经使许多原生物种消失,近年来新西兰政府加大了自然保护的力度,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保护措施包括消灭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3座海洋公园、数百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一个海洋与湿地保护网络,以及重点保护特别的河流与湖泊。新西兰总计约有30%的国土为保护区。虽然,经过人类1000多年的砍伐,新西兰仍有1/4的国土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罗托鲁瓦红森林

这就是那棵卧倒在地树干上长出6棵参天大树的奇特之树

新西兰森林是温和、常绿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树蕨、藤类和附生植物。

在毛利传说之中,银蕨原本是在海洋里生长的,其后被移植来到新西兰的森林里安了家。从前的毛利猎人都是靠银蕨亮闪闪的树叶背面来认路回家的。因为,只要将其叶子翻过来,银色的一面便会反射星月的光辉,照亮穿越森林的路径。

新西兰人认为,银蕨象征勇敢坚定、开拓进取,能够体现新西兰的民族精神,故此这种植物成了新西兰的独特标志和荣誉代表,成为国树。

其实,中国也有这种植物,我们的山区普遍出产这种形态的袋装野菜,吃到嘴里有些爽滑。但我还没有见过长成树木的蕨类植物,而且,新西兰竟把蕨类植物尊为国树。这种树长得十分像雨伞,直直的树干上方长出伞一般的枝叶。叶子由宽慢慢变窄,长度可达两米。叶片未长开之前成卷曲状,顶端像一个个小圆球,非常漂亮。

银蕨标志在新西兰流行已有近百年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作为新西兰编制军队的标志。199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各成员国的领导人身穿会议主办方新西兰为他们准备的特制服装:蓝黑色的夹克,胸前赫然绣着一片银白色的银蕨叶。20世纪初期,银蕨标志扩展到商业和对外贸易领域…… 至今,银蕨标志以各种形式色系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新西兰国家的注册商标。

据资料介绍,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银蕨在分类学上属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桫椤科。桫椤科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蕨类植物一般为草本,但桫椤的绝大多数种类具有树状的直立茎,呈乔木状,大型羽叶子簇生于茎干的顶端,形成伞状,故又称为树蕨。

罗托鲁瓦红森林的蕨类植物

银蕨树叶片未长开之前呈卷曲状

在地质历史上,在银杏还没有出世的古生代石炭纪(距今约3.55亿年),蕨类植物就是地球上的“统治者”,高大的蕨类树木,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种子蕨等覆盖着地球表面,高达20~40多米的大树比比皆是。地壳无情的变迁,使多数蕨类树木都埋于地下,成了我们今天的煤炭。中国华北大煤田,主要就是由这些蕨类树木的残骸演变来的。

到了中生代的侏罗纪(2.05亿年前),随着巨型爬行动物恐龙的兴起,这时蕨类中桫椤这一支也应运而生。由于侏罗纪时的气候已变得温暖、潮湿,所以桫椤长得高大挺拔,高可达20多米,叶子都生长在树干的顶端,好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尽管桫椤如此高大,但它仍是身躯高大、颈细脖长的食草恐龙的美味食品。后来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大量动植物种类绝灭,生长区也大幅度收缩,最后仅残存于热带和亚热带中某些环境特别适宜的“避难所”。基于上述原因,人们誉桫椤为“活化石”。

新西兰的蕨类植物多达190多种,遍布热带雨林、河岸、树干、岩缝、甚至屋顶。其中有的高度可达10米。

我腿疼走不快,也走不远,老杨陪着我渐渐和大部队拉开了距离。走得慢也有好处,可以细细地欣赏,林间小路两边挺拔的红树和如伞的蕨类植物,都是拍特写的好素材。老杨不太善于构图取景,看我拍啥他就拍啥。树上的叶子,**的树根,林间的蓝天,残根的青苔……逐一收入我们的镜头。不到10分钟,大部队原路返回,我们反倒成了“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