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自序 讀懂孩子 成長自我

字體:16+-

我們常常活在想象當中,腦海裏充斥著太多的“想當然”。問生氣的爸爸:“你為什麽生氣?”他很可能會說:“還不都是我兒子惹的我!”如果去問兒子:“你為什麽惹爸爸生氣?”兒子很可能梗著脖子說:“我哪惹他了,是他自己愛生氣!”

心理谘詢工作做得越久,就越有一種體會:傷害源於無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心靈傷痛,或是敞開的傷口,或是結痂的疤痕,或是歲月的紋理……仔細回味,所有的傷痛,無不源自人性最深處的愛。起因是心理的,可以用心理行為來表達,也可以用象征性的身體語言來表達。

譬如:仇恨是失望的愛;胎兒早產是因為感覺“住不下去了”;便秘是情緒的壓抑;腹瀉是情緒的擺脫;呼吸困難由令人“窒息”的母親所引發;胃部不適是因為有“消化不了”的人或事;皮膚生病是受到較大的情感困擾;哮喘是壓抑的哭泣;乳腺癌是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神經性厭食症是在潛意識裏拒絕媽媽的愛;等等。

如果我們願意知道什麽是健康的愛,並且努力地去實現它;如果我們敢於探索痛苦的根源,並且給它一個釋放的機會;那麽,我們一定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代價!

臨床實踐工作不斷驗證著一個“真理”: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父母的問題在童年。但是,很多時候,並非父母做錯了什麽,而是他們沒有想到,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後果是怎樣的,甚至他們自己小時候也經曆了愛的缺失。舉個簡單的例子,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可是有時會忽略一件事:幫助孩子時,也要給他麵子,保護他的尊嚴,他才會發自內心地感激父母。否則,父母越幫他,他就越恨,因為父母的強大讓他感覺自己是“無能的”“弱小的”。

因而,好父母不是天生的,是學來的。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努力成為讓孩子感覺溫暖的父母—溫暖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心理品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