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一)认同父亲

字体:16+-

3~6岁的儿童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历程,他们需要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认同父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成长标志之一。

为此,母亲最好能够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多提父亲的优点。尤其提醒那些离异的父母:如果孩子跟着母亲一起生活,请母亲一定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讲父亲的坏话!

当孩子表现出对父亲的不信任、不尊重时,母亲就要反省一下,可能是自己无意识地否认了丈夫的家庭地位,或是经常批评、指责丈夫。

如果孩子总是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不论爸爸在家里做什么,都会受到妈妈的轻视或指责,那么,孩子既能感受到妈妈的不满,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无奈,他心里就会产生冲突:爸爸到底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渐渐地,孩子就会失去对爸爸的热情,甚至觉得爸爸很窝囊。

在如此场景里长大的孩子,将来进行异**往时就容易出问题。女孩子更多认同妈妈,便“打包”接受了妈妈的做法—欺负对方,压制对方。男孩子既不认同妈妈,也没有形成对爸爸的认同,容易自卑,对“无能”“没出息”“窝囊”之类的信息格外敏感。

另外,有临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动儿/儿童多动症,是由于内心在渴望被拒绝的爸爸。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女士拒绝自己的丈夫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过动儿。

案例

有一个6岁的男孩儿,从4岁起,被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儿童多动症。

两年中,他的老师不断地向他的父母抱怨:“你家孩子没有一刻能停下来!”他从没有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老师教大家认字、唱歌、做游戏,他就跟旁边的小朋友聊天。如果老师走过去制止他,让他保持安静,或者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就又踢又打,把东西扔在地上。稍不称心,就会大吵大闹。他走到哪里就把混乱带到哪里,严重干扰到班上的其他同学,小朋友们都很难集中注意力,老师们也束手无策。

在家里,他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常常把玩具到处乱扔,或者搞些小破坏。他对电视毫无兴趣,也不喜欢任何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玩具和游戏。他似乎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可能会突然做一些无理的事情。父母不得不经常请假带他去医院,或者提前从幼儿园接出来,带他在外面玩儿。

从行为表现上看,这个孩子具备了多动症(也叫注意缺陷)的所有临床症状:

(1)缺乏注意。不注意细节,犯粗心的错误;难以保持注意力;对于别人的说话漫不经心;不能听从指示或完成任务;难以组织行为;避免参加要求持续的努力和注意力的活动;经常丢东西;容易分心;记性差。

(2)活动过度。手脚乱动,坐立不安;在适宜的时候离开座位或东奔西跑;难以从事比较安静的活动。

(3)冲动。在别人说话时大嚷大叫;在等待轮到自己时没有耐心。

(以上关于“症状”的这部分资料来源于D**-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他的注意力水平和冲动性,显然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正常水平。真的是这个孩子出了“问题”吗?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在他4岁那年,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两口子经常在家里吵吵嚷嚷。妈妈平常说话就很快,生气的时候声音格外尖利,而且动不动就摔东西。骂老公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还是个男人吗?你看××家又换新车了……”

案例分析

看到这里,您可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多动了吧。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父母吵架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他需要做一些事情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有一次,他在父母吵架的时候,跑到阳台上想要躲起来,结果一不小心碰倒了花盆,“啪”的一声,花盆摔在地上。父母听见声响,赶忙跑过来……从此,孩子的多动行为逐渐增多。由于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父母很多时候就顾不上吵架了,甚至同时请假来陪他。

当一个不健康的行为满足了当下的心理需求时,这个行为就很可能慢慢固化下来,甚至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这就是“因病获益”。对于这个小男孩儿而言,如果不停地“动”,能够换来家里的“静”,让自己多一份安全感,让妈妈少骂爸爸一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