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三、请不要做“蜘蛛妈妈”

字体:16+-

蜘蛛作为一个昆虫意象,可以用来象征母亲。而“蜘蛛妈妈”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教养方式—善于“吐丝结网”,把孩子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管得很紧。

“蜘蛛妈妈”喜欢束缚孩子,不能允许或者说无法忍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哪怕自己的决定变来变去。她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希望孩子更有出息;等等。

可是,她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她们不知道孩子经常梦到可怕的大蜘蛛,伸着毛茸茸的爪子要把自己吃掉;有时是梦见身形庞大的蟒或蛇,要么紧紧地缠住自己的身体,喘不过气来,要么张开血盆大口,要把自己吞掉;还有孩子会梦见黑乎乎的牛魔王,两个眼睛鼓鼓的,严厉地瞪着身体渺小的自己……

学习过解梦,您就会知道,上述梦中的“蜘蛛”“蟒蛇”和“牛魔王”都是梦者心目中的父母形象。其中,“牛魔王”代表严厉的父亲,与“蜘蛛妈妈”一样,喜欢对孩子进行强约束、强压制。白天,孩子可以借助各种道理安慰自己,说服自己接受这些约束和压制。当夜晚降临,沉入梦乡时,意识休息了,潜意识活跃起来,压抑在心里的恐惧和不满就可以在梦里自由地释放一下。因为在梦里表达任何情绪都是安全的。(诚然,并非所有的人梦见上述场景,都是这个意思。)

也许父母们会感到不解和委屈:我们那么费心费力地照顾孩子,尽可能为他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我们只想把孩子培养成人,怎么可能是想要吃了他?!

是啊!我们付出的明明是爱,怎么会让孩子感到害怕?爱会变成伤害吗?

心理学的答案很残酷:是的,爱有时会变成伤害。尽管那不是我们的初衷。

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时,付出得越多,伤害可能就会越大。英国动物园的一只狒狒妈妈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她每天不停地用手抚摸小狒狒的头顶,结果,这只小狒狒秃顶了,再也长不出头发了。而人的需求远多于狒狒。

所以,当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接纳、尊重、理解、认可等被忽视的时候,当可以承担个体责任的一切机会都被剥夺的时候,父母的形象就会在他们心中发生变化—爱,就变成了伤害。

人们很容易同情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感觉他们太不幸了。可是,如果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同样是一种不幸。

如果说孩子害怕“蜘蛛妈妈”,害怕自己被吞噬、被掩盖、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丧失生命的活力,那么,“蜘蛛妈妈”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呢?事实上,也是害怕—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害怕自己失去价值和意义。

原来,“蜘蛛妈妈”害怕变老,也不愿放弃作为家长的威望和权力。

原来,“蜘蛛妈妈”需要在束缚和控制中获得“被需要感”,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

儿童的“想长大”和成人的“被需要感”同样重要。为了让这两个东西在亲子之间和谐相处,首先需要父母转变理念:

我们不仅仅是养育者,更是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精神陪伴、情感支持和及时帮助,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幸福无比重要!

接下来的问题是,假如不采用强控制、强约束的方式,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教育儿童时期的孩子呢?

这里,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例。

父母可以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放一个白板,在上面写下每天早上孩子需要独立完成的事,以帮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任务:

(您可以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调整顺序)

1.整理床铺

2.刷牙

3.梳洗干净

4.换衣服

5.吃早餐

6.收拾书包

每当孩子独立完成时,就及时地夸奖。如果没有完成,也不批评孩子,而是鼓励他,并且亲口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意象对话小练习

上帝的礼物盒

如果您想快速而深入地了解您与孩子的内在关系,可以带孩子做这个意象对话练习。它是意象对话心理师曹昱老师研发的一个创新技术,临床效果很好。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孩子舒适地坐好,闭上眼睛,放慢呼吸。

第二步,引导孩子进入想象,说指导语:“想象中,爸爸和妈妈分别收到了上帝的一个礼物盒,打开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动物?爸爸和妈妈分别拿什么东西喂养这个动物?爸爸和妈妈各自安排这个动物住在哪里?动物的感觉是什么?”

第三步,无论孩子想象出来的是什么动物,无论您对他想象出来的动物意象了解多少,都鼓励他把想象的内容全部说出来,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指责、批评、嘲笑、打击、质疑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一步,引导孩子放松身体,睁开眼睛,说一说睁眼后看见周围有什么具体的东西(诸如:窗户、桌子、沙发、灯、玩具……),以保证孩子脱离了想象情境,身心合一地回到了现实情境。

场外指导

关注重点:父母所给予的爱,是否与孩子的天性相匹配。

互动意义:促进内心沟通,建设亲子关系。

在这个意象对话练习中,有一个引导非常重要,就是引导孩子去仔细体会:“想象中的爸爸妈妈主动关注动物时,动物的感觉是什么?”这个引导本身就具有建设意义:此时此刻,父母正在向自己的孩子传达真实的爱—关心孩子的内在需求,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