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孩子们以前所未知的能量水平开始觉醒。这种能量是令人恐慌的,也是最令父母害怕的。有心理学家形容他们“就像兴奋的、精力充沛的赛马”,当他们“被迫等待起跑线的那扇门打开时,会紧张地在马厩里踱着步子”。
此阶段,发育正常的孩子会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追求。
1.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始于婴幼儿时期,随着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童年时期的自我认同感更多地依赖外界评价。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渴求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维护自尊。此时的自我觉知和自我体验,与幼年时期更依赖外界所形成的自我认同感很可能是不一致的,从而造成内心冲突,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明确自己是谁,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自我肯定的状态。他们对于自我的现状、生理自我、社会期待、过去经验、现实经验和未来希望等多个方面,进行觉知,然后统合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青春期之前的自我与当下的自我之间寻找到连接点,并且,还要把关于未来的自我(包括新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各种想法结合到统一的自我概念当中去。
当他们能够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领域做出承诺时,自我认同危机便得以解决:
(1)职业。选择一个职业。
(2)意识形态。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信仰或政治倾向、一般性的世界观。
(3)性取向。确定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与年龄相一致的性角色行为。
当自问“我是谁?”的时候,如果回答是成功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对于个人价值和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就能做出决定。他们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努力地去接受自己,并欣赏自己。
这对于阅历有限、自我探索也有限的青少年来说,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有些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出现了“角色混乱”,影响了以后的人格发展和人生轨迹。
“角色混乱”的孩子更加渴望知道“我是谁”,心情也更加焦躁,于是不断地跳跃、变换、尝试,或逃学,或经常变换工作,或经常变换行业,一会儿想读大学,一会儿想当歌星,一会儿想出国,一会儿又想干别的什么……
即使如此地“不定性”,有一点仍然值得肯定,这样的孩子是在努力地“寻找”自己。至少,他们没有放弃自己,希望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亲密感
青春期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渴望与同性和异性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以发展自己的“亲密感”。
亲密关系需要为双方提供稳定的情感和包容,因而,最满意、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包括6个方面:了解;关心;依赖;互动;信任;承诺。
以上6个方面并非获得亲密感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一项单独的方面都可以促成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毋庸置疑,只有某个方面存在的亲密关系,迟早会逐渐淡化。比如,两个好朋友(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彼此非常了解和依赖,可是相互之间缺乏关心和信任,缺乏深层情感的沟通,那么,他们确实比跟其他人的关系亲密一些,但两个人都会感觉不够亲密。这就为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所以,建立亲密关系,获得亲密感,这是一种能力,而且是需要学习的能力。青春期能否获得亲密感,以及亲密关系的质量,不仅影响到心理健康,还影响到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婚恋质量。这一点在后面的相关内容中还会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