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七節 自然災害

字體:16+-

一、氣象災害

寧夏位於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毛烏素沙地之間,又處於幹旱區和半幹旱區、荒漠與草原的過渡地帶,環境脆弱,對氣候波動反應敏感,屬環境變化頻率高、幅度大、多災易災的地帶。寧夏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幹旱、冰雹、霜凍、大風、熱幹風等,各種災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地會發生,影響農業生產,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9億元,受災最嚴重的年份達19億元。

幹旱是寧夏發生次數多、影響麵積廣、危害最嚴重的氣象災害。各地幹旱的指標難以統一,一般在5~8月間連續一個月降水較常年少8成為旱;連續二個月降水較常年少5~8成為旱,少8成以上為大旱;連續三個月降水較常年少2.5~5成為旱,少5成以上為大旱。寧夏民間廣泛流傳有“三年兩頭旱,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說法,表明寧夏幹旱災害發生的頻繁性。據曆史文獻記載,公元13年就有旱災記錄,北地(今寧夏固原)旱大饑,人相食。自公元13年至1949年間,寧夏發生幹旱年份達463次,平均4.2年出現一次較重的旱災。1950年以來出現過1957年、1962年、1965年、1974年、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共8次大的幹旱,平均每6年一遇,但不規律,每次大旱都會造成農業的嚴重減產(局部地方絕產)和牲畜死亡以及人畜嚴重缺水。據統計,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中,全區因旱災造成的大牲畜死亡206499頭(隻),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54857萬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562294萬元。

冰雹是寧夏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尤以固原地區最為嚴重,寧夏平均每年受雹災麵積達2.66×104hm2,約占總播種麵積的3.2%。重雹災年受災麵積均在6.66×104hm2以上,如1970年、1984年、1988年;受災最輕的1955年也近0.67×104hm2。冰雹還造成人畜傷亡和砸壞房屋。寧夏冰雹一般發生在3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冰雹日數的50.2%,高峰期在6月,占全年冰雹日數的19.7%。年冰雹日最多達43d(1973年),最少為8d(1963年)。冰雹所造成的災害往往與雹粒直徑大小有關,直徑越大,對作物、人畜的危害性就越大。寧夏冰雹一般單粒重量不超過3g,直徑5mm左右。1984年7月20日海原縣賈墒、鄭旗雹災,最大冰雹單粒直徑6.4cm,重65.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