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刘、李、尹、贾、张、钏、杨,这是和順鼎鼎有名的八个宗祠。
在吃完午饭之后,李浔和李萌萌继续在镇上闲逛。
除了寸氏宗祠之外,接下来两人也去了其他的宗祠。
主要是这些宗祠实在太有特色了。
不仅他们,直播间的观众都很想看。
大家都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宗族,充满了好奇心。
尹氏宗祠,在和順古筝的十字路村尹家巷前。
这座宗祠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道光十年的1830年。
除了寸氏之外,是和順八大家族中第二个修建宗祠的。
在建成的100年后,也就是1931年民国20年。
尹氏的族人对宗祠也进行了扩建。
主要是增加了东西两座厢楼,这也才成为了今天他们说看到的样貌。
这座宗祠的大门口平整无比,没有台阶。
从大门的铁门进去后,前院的位置竟然停着几辆小车,而且还有很大的空间,由此可见它的规模之大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占地足足有1070平方米。
宗祠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就是遗存尹氏族人尹祖澜,在1832年,也就是道光十二年所书写的“尹氏祠堂”匾额。
贾氏宗祠,则是位于镇上十字路村贾家坝。
在民国初年的时候由贾姓家族合资所修建。
从外观上看过去,是传统三方一照壁布局,只是目前未对外开放。
李浔和李萌萌也无法进去里面一探究竟。
同样还没开发的,还有张氏宗祠。
一样是在十字路村,位于张家坝。
这座宗祠的历史还挺悠久的。
始建于1882年的清光绪八年。
不过完工的时候,已经算在48年后的1928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完工。
虽然不能进去参观,但是在旁边一位老伯的介绍下,他们也大概知道,里面的整体格局是四合院结构。
坐南面北,前有花园,后有倒座,而大门的位置,竟然设于右厢的外侧,是重檐牌坊式结构。
剩下的四座宗祠可就不好找了。
钏氏宗祠的位置在和順古镇以北一公里外的大庄村。
当他们到达钏氏宗祠的时候,远远望去,祠堂的大门轮廓看着就像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
翘起的屋檐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格外古朴,青砖搭起的拱门和暗红色的大门简洁大气。
上面的文字也不再是金色的宗祠名加蓝色的对联组合。
青色的书法字体看起来也非常别致。
只可惜的是,大门禁闭,他们依然无法进去参观。
一番打听后才知道,里面为一正两厢一厨房的建筑。
前为月台,后为操场。
宗祠正殿内有匾联、武德将军牌位和仪仗物。
院内栽有两棵桂花树,两棵紫薇花树,黄香木围满花园。
最独特的是,这座宗祠在建祠后即于1929年一直办学,这是他们所没想到的。
而且,不仅是钏氏宗祠成为办学的地点,杨氏宗祠也一样如此。
杨氏宗祠在六十年代中期,就被用作大庄完全小学校舍。
知道了直到2005年学校迁走之后,这才归还杨氏族人。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重新修复。
他们自然也无法参观。
无奈之下,李浔和李萌萌只好前往水碓村。
因为,在和順古镇的水碓村和尹家坡之间的山脚下,刘氏宗祠就坐落于野鸭湖畔。
恐怖的是,刘氏不仅是除了寸氏之外,古镇的第二大姓,占地也颇为巨大。
1947平方米的面积比起寸氏的1938平方米,简直是可以走到怀疑人生。
这座刘氏宗祠始建于1855年,后来在1880年的时候重修过,到了1920年,更是扩建前厅,新修大门,增建月台。
而且,立石斗标杆一对于月台左右,月台前新筑拱桥,桥下有池种荷。
至今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宗祠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
主要建筑有重檐牌坊大门,门前的荷花池上还设了双孔石拱桥。
而整个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成两进院落,布局工整大气,
雕花彩画满目琳琅,斑驳的痕迹也显示出这里的历史悠久。
祠堂内存有两块乾隆时的古碑,从上面的文字上,众人对于这座宗祠也能看到以前的地位之高。
“永免钱粮”和“保我子孙”的字样,再加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以及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
这一切都让整座宗祠更加充满历史厚重感。
甚至他们还在游客的言语中,听到正殿中供奉祖先的神龛,也是全国最大的。
“为什么这些宗族这么有钱呢,这得有多大啊!”李萌萌直到走出刘氏的宗祠,还颇为感慨。
李浔则是笑着说道:“大宗族能延续下来,只有一个原因。”
“有钱?”
“有钱得有前提,在以前,商人的地位可不高。”
“那就是有权?”
“那不至于,其实就是站队的时候,站到了大势的一方,别看刚刚的钊氏和杨氏看起来有些落寞,但是实际上,刘氏宗祠这么豪华,也跟他的后人有关。”
“嗯??”
李浔回头看了刘氏宗祠的大门一眼,这才继续说道。
“辛亥革命后,刘氏宗祠其实也是小学分校,建国之后,还成立了织染厂,往后几十年,还曾为乡企业办开办卷烟厂、综合厂。”
“哇,难怪这宗祠这么豪华。”
这下李萌萌总算知道原因了,从它所涉及的产业来看,肯定是对于和順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难怪能把宗祠修建得这么华丽。
而同样位于镇上水碓村附近,距刘氏宗祠不远的,就是八大家族最后一座,李氏宗祠。
作为李浔和李萌萌本家姓氏,他们对于这座宗祠更是充满了期待!
李氏宗祠是整个和順古镇上,八姓宗祠中修建时间最晚的一座。
它在1920年的民国九年才动工。
这一修,历时二十年,直到1940年,大门才彻底落成。
然而,恐怖的占地面积,也成为他们寻觅八大宗祠感触最深的地方。
4000平方米的超广面积,足以说明这种宗祠是多么庞大。
而且,它的门口也是八大宗祠中最为特殊的。
整座宗祠依陡峭山体分上、中、下三台而建。
三层的结构显得整座宗祠颇有立体感。
从下而上,哪怕只是看门头,都能见到豪族的强大。
整座宗祠地势高峻雄伟,依山傍水。
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势逐阶梯进为两进两院。
上台的主建筑是传统四合院,中台则是月台,最低处为牌坊大门。
拾阶而上,呈一平台,中分两路,左右台阶上,矗立着两座拱门,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刻,各书有“登龙”“望凤”,寓意:人才辈出。
而由北登石级,穿过拱门,昂首仰望,一座堂皇雄伟的牌楼式大门耸立于天际,两边墙垣作“八”字形闪开,中间一组十七级侧扇形石阶,十分气派。
中门头上悬有一块红底金字“李氏宗祠”匾额。
中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
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
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