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很多人对于滕冲的印象是和順古镇。
但是在滕冲的城南一隅,还有另一个朴素淡雅,但是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古镇——绮罗古镇。
在四百年前,徐霞客认为的云楠最美好的记忆之地,其实是绮罗古镇。
在很多旅游攻略中,几乎都看不到绮罗古镇的身影。
李浔和李萌萌房车到达这个古镇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时分。
“我们就在这个绮罗古镇吃午餐吧,也顺便来看看这个徐霞客笔下的古镇。”
“徐霞客是真的厉害,能跑到这么远的地方。”
李萌萌感慨的回答。
“他在这里住了几天,可能在那时候,绮罗古镇的青檐黛瓦吸引了他吧。”
李浔也不得而知,只能猜测。
“这里,当初为什么能吸引到徐霞客。”李萌萌看着眼前的建筑,有些好奇。
这里的建筑看起来跟古顺比差别不大。
车倒是不少,小车摩托车都有。
街边黝黑的人们来来往往,显然,本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甚至可以说没有看到什么游客。
李浔沉吟了片刻说道:“其实,当年的徐霞客是受到了邀请,这才在这里歇脚。”
“我还以为是长途跋涉,累了在这里休息呢。”李萌萌嘟囔的说道。
“咦,你这么说,也有道理,毕竟长途跋涉,哪怕放在今天,也很多人不适应长时间坐车带来的疲惫。”
“没错,现在都这样,更别说在以前,各种出行条件并不好的年代,很可能到了这里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多休息几天,也是为了更好的启程。”
李浔看了看附近的田地,见她越说越离谱,于是笑着说道:“你还记得徐霞客对于绮罗的记载吗?”
“绮罗,《志》作矣罗,其村庄颇盛。”李萌萌小声的念叨,随后又补充一句,“竹树扶疏,田壑纣错,又是幽静。”
这两句,是徐霞客写在游记上的话。
当时李浔在来的路上提过,她在后来也去查询了徐霞客到了绮罗古镇的经历。
“没错,走,这里有你要的答案。”
李萌萌听到这话顿时有些疑惑。
她只是知道,为什么这里叫绮罗。
主要是因为村前的河川如带,形似丝绸而得名。
甚至在镇上的文昌宫内的,也有相关的记载。
《文昌宫碑记》:“秀水东来,环绕宛若襟带”。
绮罗古镇分上绮罗、中绮罗、下绮罗三个自然村,曾与滕冲的老城隔山相望。
不过现在的滕冲已经成为一个城区。
时过境迁,无论是和順还是绮罗,其实这两座古镇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融进了城区。
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奇特景观。
俪江一样是如此。
一边是城市化,方方块块的高楼建筑。
一边是复古化,亭台楼阁的古香古色。
李浔和李萌萌走进了绮罗古镇,虽然古镇里的街头巷道纵横交错。
在小桥流水中,同样拥有一些人文底蕴和精美的建筑。
只是这里比起和順还要冷清许多。
游客,甚至只有他们两人。
当地人依然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只是在看到他们的时候,偶尔才会看一眼。
绮罗古镇中,其实大多数都是非常普通的宅院。
小桥、流水、古树,是不会缺乏的事物。
巷道纵横不像其他地方只是隔开民居方便通行。
这里的居民依姓而居,自成巷道。
而每个巷道口建有一幢“总大门”。
这是巷道内各家各户共有的大门。
镇内都用一到三行石板铺路,雨季很少有泥泞现象。
而在每个巷道口的总大门的对面,往往也建造了一个月台。
在月台上,砌有半月形的照壁,以护风水。
月台左右各栽一株香樟树,树下垒有石台,总体而言十分讲究。
步入其间,似有小城镇温润厚重之感。
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载,他们很快便在照壁上看到了关于绮罗古镇的全部文字描写。
如同李萌萌念叨的一般,但是又更加丰富。
繁体字泛着青色,在一条条的小木条上,写下了关于绮罗的游记。
“绮罗,《志》作矣罗,其村颇盛,西倚来凤山,南瞰水尾山,当两山夹凑间。盖罗汉冲之水,流经大洞、长洞二小阜间,北曲而注于平坞,乃分为二流,北为饮马河而抵城东,南为绮罗水而逼南山下,又西逼来凤东南麓,乃南捣两山夹间。是村绾结集占据其谷口,竹树扶疏,田壑纡错,亦一幽境云。是夜宿李君家。”
落款就是徐霞客。
李萌萌顿时便不解:“夜宿李君家?”
李浔想了想说道:“额,我刚刚说,他当时住在一户人家,待了住了几天,就是李家。”
“又是李家?!”
李萌萌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这李家不会跟和順的李家是同一家吧?
似乎看出了她的疑惑,李浔笑着摇摇头:“绮罗小镇文化遗迹甚多,有一宫二寺五宗祠之说。”
“这一宫就是文昌宫,二寺,则是水映寺和靖澜寺,五宗祠就是青齐李氏宗祠,玉虎李氏宗祠,尹氏宗祠和段氏宗祠等等。”
“这样啊,好多李氏宗祠,那……”
“来,我们去这边。”
李浔带着李萌萌往一个方向走去。
借着这个问题,也刚好给她解惑。
“在镇上众多的老宅子里,最出名的莫过于是李家大院,就是徐霞客当年在这里休息的人家。”
“这座李家老宅子,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由翡翠大王李先和所建。”
李浔便走边说,很快便让李萌萌明白。
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在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曾受腾越乡绅、李家先祖李虎变之邀,到下绮罗李宅中居住了七天五晚。
李家大院,整座院落是由数十位来自大里劍川的师傅,在原李家祖宅的基础上,历时三年重建而成的。
建筑工艺精湛,并融合了白族的风格在里面。
李家大院的三重雕花大门,一样就能看出李家在当年的财力和地位之显赫。
李先和,是李虎变的第七代孙,他七岁随父亲走夷方,十四岁父亲去世后,一个人独自到缅甸做生意。
后来他深得缅王赏识,专为缅王管理宝玉石贸易往来,甚至还取了缅甸王妃的侄女为妻,在曼德勒设“福和美”总商号,分号遍布云楠和缅甸。
而且,在后来,李先和还与中绮罗的刘埰,一起合伙创办了“三益恒”商号。
从而二人也成为了当时滕冲首屈一指的富商。
以至于在当时,绮罗流传着一句话:“任你腾越号肆多,不及刘埰李先和。”
后来,李先和还捐了个官,享有与腾越州府同等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