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即將過去,窮人家孩子期盼已久的春節馬上來臨。作為明政府領導班子的大班長,崇禎皇帝雖然不愁吃喝,麵對滿桌子佳肴,卻索然無味。
鬆山被圍將近半年,洪承疇年底突圍不成,白白折損四分之一的人馬。圍觀的官員已經認定,明政府在鬆山問題上,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將鬆山和洪承疇寫進曆史,過年過節祭奠一下,以示懷念;二、與清國議和,花錢買命買平安。
兩者相比較,後者更劃算,最起碼兩國在以後幾年之內相安無事。明政府利用這段時間,可以專心對付已成氣候的農民軍。按照攘外必須先安內的原則,議和是不容拒絕的需要。
被崇禎皇帝否定多次的議和,再次被很多人提起。大學士謝升在私下裏多次表示過,無論裏憂還是外患,明政府已無兵可調,無械可用,隻能坐看鬆山將帥犧牲或投降、農民軍肆意攻城略寨,嗜殺王公撫臣。在這種情況下,執行石鳳台提出的議和罷戰,對明政府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他大學士也認為謝升說得沒錯。耍不動大刀的關雲長,就得坦然承認自己不如賣炊餅的武大郎。牛糞就是牛糞,即使放進蒸鍋,也不會變成香餑餑。
內閣大學士們,在與清政府議和上達成一致意見。但是,前麵主張議和的石鳳台,還在監獄裏蹲著呢,再有人主張議和,崇禎皇帝做如何處置,不得而知。
閣臣們商量來商量去,最後決定讓陳新甲出麵,找個恰當的場合、抓住合適的機會,在崇禎皇帝麵前旁敲側擊,見機行事。看看在鬆山戰無力、守不住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對議和態度有無改變。
這樣做,對陳新甲並無風險。於是他答應了各位大學士的請求。
1642年1月30日,也就是陰曆大年初一,崇禎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賀。走完過場之後,心事重重的崇禎皇帝,把內閣輔臣周廷儒、賀逢聖、張四知、謝升、魏照乘、陳演和陳新甲等人留下,開個民主生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