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糾結的委托
鬆山、錦州相繼淪陷的同時,奉命秘密出關,欲對清軍使用“離間計”,解救鬆、錦之圍的馬紹愉在幹什麽呢?在寧遠恭候崇禎皇帝的和談敕書。
崇禎皇帝看完馬紹愉申請和談敕書的報告後,非常為難,他不知道怎麽寫合適。和談,在朝臣心目中,就是投降,就是喪權辱國。他一旦寫下允許和談的敕書,就意味著他代表天朝大國向非法的清政府妥協。這樣的行為,向上,對不起列祖宗;下向,無臉麵對滿朝文武。一旦那些憤青言官得知他帶頭議和,不罵他個狗血噴頭才怪。
清政府明確表示,沒有崇禎皇帝的親筆敕書不談。對抗全麵失敗,隻能對話,崇禎皇帝別無選擇,隻能寫下接受和談的敕書。
崇禎皇帝既想和談,又不想以平等的態度與土匪出身的皇太極對話。他絞盡腦筋想了好幾天,最後才想出自認為既不失麵子、又能促成和談進行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敕書寫給兵部尚書陳新甲,而不是給皇太極。
崇禎皇帝在敕書中這樣寫道:
轉告兵部尚書陳新甲:據你部所報,遼沈一方有停戰休兵養民的強烈願望。以前我政府之所以沒在意,全是因為遼東總督、巡撫從未將此情況據實上報。現在,你部多次轉達清政府與我和談的強烈意願,又確保其實心實意。我政府向來就有對邊遠之人以誠相待、關懷體恤的傳統,不好意思一再拒絕。為了體現我們的好生之仁,恢複雙方祖輩建立的良好關係,茲特批準你部本著利於治國、合乎時宜的原則,派人與沈陽方麵接洽。有實質性進展後上報。
1642年4月6日,祖大壽投降。
4月9日,馬紹愉才接到崇禎皇帝的敕書。
馬紹愉一刻也不敢耽擱,立即帶領參將李禦蘭、周維墉,還有一名錦衣衛官員,到清營約見濟爾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