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全集,破曉篇+日出篇)

後記

字體:16+-

我創作這部小說的動機,要追溯回二〇一七年。

當時華山醫院的趙重波醫生打算舉辦一次職工文化講座,恰好我們有個共同的朋友,於是輾轉邀請到我。活動當天,我抵達華山醫院的時間早了一個小時,趙大夫很熱情,說:“我帶你參觀一下我們的院史館吧。”

我對此頗不以為然,一個醫院的院史館能有什麽東西?無非就是一堆錦旗、獎狀,外加幾張剪報和老照片罷了。趙醫生估計早看出了我的不屑,也沒說什麽,嗬嗬一笑,帶著我去了門診樓旁一座西式風格的二層小樓前。

要知道,老建築和古董一樣,有一種類似於包漿的氣場。我第一眼看到這座小樓,便感覺到不一般,氣質雍容,造型厚重,絕非仿古新建築可比。裏麵的一磚一瓦,似乎都藏著無數故事。

果不其然,趙大夫在旁邊淡淡地道:“這座樓叫哈佛樓,是華山醫院最早的門診建築,也不算太古老,一九一〇年建成。”我腦袋裏一炸,連忙拱手:“失敬,失敬……”

哈佛樓裏的展廳不算太大,裏麵擺放的也不是什麽奇珍異寶,大部分是紅十字會與華山醫院的曆史文獻、照片和少數文物等,內容也僅限於本院活動。如果你不熟悉曆史,大概會看得索然無味。但倘若參觀者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所了解,便會發現,這些展示物幾乎每一件都能勾連到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串聯成一條隱線,與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如影隨形。

作為一個創作者,尤其是一個曆史小說創作者,我感覺到,這絕對是一個上好的題材。想想看,從一家醫院或一個醫生的視角,去審視那個時代,這是一件多麽令人興奮的事。

講座結束後,我回到酒店,把拍下來的照片存進電腦,一一檢視。逐漸冷靜下來之後,我發現這個題材的創作難度遠超想象。創作者不光要熟知近現代史,還必須熟知上海城市發展史,以及附著其上的文化、科技、思想、政治、軍事、交通、教育、飲食……更關鍵的,這是個醫療題材,所以創作者還必須精通醫學。以我當時的知識儲備來說,實在無法完成,於是隻好遺憾地把照片存檔,留待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