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機密(上)·龍難日

1.

字體:16+-

從溫縣讀書時起,劉協就一直抱持著一個信念:人生於天地之間,須有好生之德,不以萬物為芻狗。所以他不肯射哺乳之鹿、不肯阻歸巢之雁,對許都那些為他無辜犧牲的人感到痛心和憤怒,甚至當曹丕受到傷害時,他第一時間選擇了出手相救——在古代聖賢眼中,這種品格被稱為仁德。

為此,司馬懿罵他迂腐,伏壽諷刺他幼稚,甚至連老頭子張宇都斷言他太過善良,不是好事。但楊修也曾經說過:“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仁德或者冷酷的皇帝,而是一個堅定不移的領導者,他的意誌必須硬逾金鐵。”

在劉協看來,“仁德”就該是自己要堅持的意誌。他在許都待的時間雖不長,卻經曆了太多的事情,在不斷衝突中,信念逐漸成長,逐漸成熟,就像一件粗糲的銅器被打磨得鋥光瓦亮,變成一樽精致的祭器。

仁德之術,不是一味慈綏。仁德可以殺人,可以奪政,可以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唯得是外圓內方,方為正道。劉協在大好形勢之下放棄了誅殺趙彥,而是先說破他的心事,再點醒他的執迷,溫言予以撫慰,令彼事敗而心無怨,未遂而人不悔——這正是劉協的堂堂陽謀。

他相信,這才是自己的道之所在。

伏壽和冷壽光體察到劉協的細密心思,不由得暗暗佩服。尤其是伏壽,她望著劉協鎮定自若的微笑,一時百感交集。自己在前不久,還很可笑地斷言許都不適合他,要把他趕回河內,這才多少時日,他居然已成長到了這地步。

劉協把趙彥扶起來攙至殿角,讓他靠坐著,還掏出一塊絲帕擦去他嘴角的鮮血。趙彥麵色煞白,剛才那一大口血傷的不隻是他的元氣,還有他的生機。那道固拗的執念讓趙彥堅持到了今天,也讓他在醒悟之後被反噬得格外嚴重。

劉協撫住他的肩膀:“車騎將軍誅曹未成,反受其害,以致董妃被株連橫死。你既有心,何妨與我等共謀大業?待得漢室重光,董氏父女入駐忠烈祠,也不枉你如此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