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

第五章 帝國一角的繁榮性崩塌

字體:16+-

曾經有人滿懷感情地如此讚頌後湖黃冊庫:“天下黃冊,該載戶籍、事產,實國家重務,億萬載無疆之根本也。”

大明的治政國策,乃是以貯存其中的版籍檔案為基礎,說這裏是“國家重務”,不算誇張;而曆代皇帝對於這個庫房的重視程度,亦當得起其“萬載根本”的地位。

可如此重要的一處機構,從初建之時起,便麵臨著一個離奇的窘境、一個多少仁人誌士為之困擾的千古難題:

沒錢。

更準確地說,是戶部從來沒有編列過相關預算。在朝廷的賬本上,從來沒有這麽一筆“後湖黃冊庫開銷”的支出。

這可真是離奇了。朝廷這麽重視後湖黃冊庫,怎麽會不撥款呢?

藏書的花費沒有養兵那麽誇張,可是庫閣冊架的日常修葺、管庫人役的吃喝拉撒、器具船舶的購買整治、官吏監生的薪俸廩米,這都是要花錢的。更別說每十年一次的駁查,幾百人在島上起居消耗,開銷更是巨大。

後湖黃冊庫自己不是生產部門,朝廷不給錢,日常工作怎麽展開?

這事,得怪大明的總設計師朱元璋。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有他務實的一麵,也有一拍腦袋異想天開的時候。在戶籍製度的設計上,他深諳基層弊端,手段施展得極有節奏,不出二十年便完成了前朝所未能完成的版籍大業。可到黃冊庫建立之後,一涉及錢,他卻變得很天真。

朱元璋覺得,如果單獨為黃冊庫編一筆預算,會導致開支總數上升,這筆負擔最終會落到底層農民身上。他一拍腦袋,想到了個好主意。

在黃冊庫投入運營之後,朱元璋是這麽安排的:所有的官員和監生相關支出,由國子監負責,如果不夠,則由都稅司以及江寧、上元二縣補足;紙墨之類的文具支出,由刑部、都察院負責,不夠的話,再由應天府補足;房屋、冊架、過湖船隻、桌椅板凳之類,由工部負責添造修理;至於其他瑣碎支出,則由戶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