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

尾聲

字體:16+-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需要介紹。

弘治年間,四川合州有一位叫趙官的小孩。他聽在中原做過官的長輩講,金陵城邊上有個後湖,後湖裏藏著銅版冊,不是公事的話沒人能進去,普通人隻能遠遠望著,儼然如仙山一般。年幼的趙官將信未信,但印象極深。

到了正德六年,趙官進京趕考,名列三甲。他被分配到了南京,擔任戶科給事中,主管後湖黃冊庫。童年的幻想,就這麽突然出現在眼前,這奇妙的命運境遇,讓趙官驚喜莫名。

大概是因為多了一層童年的情懷,趙官對後湖黃冊庫格外上心,一到任便做了幾件大事:將廚房從中洲轉移到荒洲,製定了嚴厲細致的防火條款。全靠他打下的基礎,後湖黃冊庫二百餘年運營,不曾發生過一次火災。他還積極上書,要求改善駁查監生生活環境,嚴查黃冊舞弊,等等,總之是個閑不住的人。

趙官太喜歡後湖了,他覺得這麽曆史悠久的一個冊籍庫,如果不為它寫點什麽,未免太可惜了。用趙官自己的話說就是:“惜其曆年既遠,諸例散逸磨滅,而莫肯為之誌者,使夫有事於湖者茫然無所執持,懵然無所遵守。”

趙官找到一位叫楊廉的學者,說他打算為後湖修一部誌。楊廉是在《明史》裏有傳的大人物,也曾擔任過一任後湖主官。他對趙官的這個想法大為讚賞,鼓勵他說,你來寫,我幫你校訂。得了前輩背書,趙官士氣大振,叫上他的副手——眉州人趙濟寬,一起利用工作餘暇搜羅一切相關資料。

這件沒有酬勞的業餘工作持續了兩年,先後八次修改,最終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為《後湖誌》,一共十卷。

此書名字雖然看起來像地理誌,但其實裏麵主要收錄了黃冊庫的沿革掌故、黃冊典籍變化以及後湖主官與朝廷之間的奏疏公文往來,還附了與後湖有關的詩文二卷——與其說是後湖誌,毋寧說是一部後湖黃冊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