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21堂作文课

第17章 富有学识,厚重幽默 文章五诀之“典”字诀

字体:16+-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典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书本中来的,所以要多读书,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讲了文章五诀的前四个,这一课讲最后一个:“典”字诀。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它与前几个不同,前四个都是文章写作的对象,是要直接表现的,都可以独立成文,你可以全篇都在说一个景、一件事、一种情、一个理。但“典”字诀不同,你不可能全篇只说一个典故。所以典在文章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出现。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经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而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书本中来的,所以要多读书,俗话讲的“肚子里要有货”,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只有把前面的形、事、情、理四个要素和这个“典”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文章,所以一个作家的成长其实是生活加读书。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个是明典,一个是暗典,还有一个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做兴典。

第一个是明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文章里面用典好比盖楼房,不是一砖一瓦慢慢地盖,而是预先做好一面墙、一扇窗户,啪地一下装上去,有时虽然只有几个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作者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就用了这么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你看他这一段,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你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刚才讲的是明典,接下来我们讲讲暗典。就是不明说,而是暗暗地用了一个典故。

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就是爱我自己的植物园,更爱城市里的大植物园。这一句话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过去没有人讲过,是我自己总结的,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做“兴典”。什么意思呢?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这个头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做《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题材,里面有很多的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中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就像一座桥的前面会有一段引桥,说书时前面有一个引子,就起这个作用。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一九三九年的七月七号,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是一张隐藏的名片,它能够证明你读书多、幽默、聪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所以要学会用典。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文章作法 二为 为思想而写(立意、思想、主题)

文章作法 二为 为美而写(意境、语言)

文章作法 - 美感(意境):三层

文章作法 三层 形境:描写、叙述的美

文章作法 三层 情境:抒情的美

文章作法 三层 理境:哲理的美

文章作法 - 方法:五诀

文章作法 五诀 形、事、情、理、典

附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万物平等,物竞天择。树有生的权利,也有生存的能力。只要有土、有水、有阳光,树木就生长,就繁衍。专家说每一平方米土壤中就有上万粒植物的种子,每一棵树下能共生一百五十种植物。它们为大地所厚爱,为雨露所滋润,在阳光下成长。

但是树却常为人所抛弃。本来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所幸,爱心不绝,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是烟台市莱山区的一名企业家。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荫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

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结果他花了六千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六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之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

在园子里我看到一棵刚移来的老槐,根下一抔新土,通身还缠着保湿的薄膜,但是树顶已绽出嫩绿的新枝。老王说:“附近有个社区正在改造,我四年前就盯上这棵树了,十五米高,通体溜直,这在刺槐中实在少见。你看,刚到,还没挂牌呢。”这园中的每一棵树都有一块身份牌,注明树名、科属、树龄、何年何月移自何处。

王相泽的爱树之心早已超出市界、省界,名声在外,于是常有热心人来给他通报树情。一次某司机诉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但现在村里已无一人姓高,高家祖上早不知迁居何处。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三千元的价格。他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十元。”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干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花好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樟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二十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五百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山东的木瓜……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在诉说着不同的经历。

有一棵古槐交了钱正要拉树走人,老太太追了出来,说当年孙女有病,是在这树下烧香救命的,死活不放树走。有一棵树运来时在半路上受到刁难,他去找当地领导说情,这位领导反大受教育,下令加速绿化,保护古树,老树再不得出境。凡来到这里的树或因修路、或因城建、或因兄弟分家、或因迁坟,各有各的故事。它们虽然都是被逼无奈,远走他乡,但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这个园子,我头天去了一次没有看够,第二天又去了一次,用手摸,用身子抱,用脸贴。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对树的那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