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中學生閱讀與寫作必備套裝(全2冊)

第96章 追求理性的美麗——《夏感與秋思》序

字體:16+-

北嶽文藝出版社要出一套《當代作家散文隨筆》叢書,向我約稿。十幾年來我對北嶽文藝出版社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因為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夏感與秋思》是十二年前由這個社出版的。十二年後,他們又來約稿,這倒提醒我,這些年我的散文創作有什麽進展呢?如果說有,就是更多了一些思考。

當年出第一本集子時,我想起一個思考味較濃的名字,不想這一“思”就是十二年。這十二年間,前十年主要還是寫山水,最近兩年寫點人物。但不管是麵對山水還是人物,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追求一個“理”字,追求理性的美麗。每當遇到一個新題材時,我總是如玉工麵對一塊坯料,要想很長時間,才敢下刀。如《永遠的桂林》就想了一年,《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想了六年,《大無大有周恩來》,1978年寫過第一篇,1998年又寫了第二篇,可以說想了二十年。有些題材,如西藏、九寨溝、張家界、黃山,到現在也沒有想出個頭緒,也不敢提筆。想什麽呢?想悟出一點新道理、新說法。因為對一個作者來說,語言,這一篇或那一篇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對一處景或一件事來說,這個作家與另一個作家的敘述也不能有太大的出入。唯有理,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眼裏會生出不同的理;同一個作者,見到不同的事物,會生出不同的想法。正如哲學家講在大自然所創造的世界上,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所以大自然才豐富美麗。同樣,我們人工所創造的精神世界裏也不應該有兩篇相同的文章,這樣精神世界也才豐富美麗。

當年出版的第一本集子現在已很難找到了,我應約對《夏感與秋思》重新進行了整理,現在獻給讀者的再版本隻保留了第一版的十篇文章,主要是為了留一點過去的痕跡。其中《晉祠》發表當年即選入中學課本,使用至今。《夏感》《秋思》做了書名。新補的篇章,或許能表明上麵所說的對理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