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風雨,悅享生活係列(套裝2冊)

第99章 石板路

字體:16+-

石板路在南邊可以說是習見的物事,本來似乎不值得提起來說,但是住在北京久了,現在除了天安門前的一段以外,再也見不到石路,所以也覺似有點希罕。南邊石板路雖然普通,可是在自己最為熟悉,也最有興趣的,自然要算是故鄉的,而且還是三十年前那時候的路,因為我離開家鄉就已將三十年,在這中間石板恐怕都已變成了粗惡的馬路了吧。案《寶慶會稽續誌》卷一《街衢》雲:

“越為會府,衢道久不修治,遇雨泥淖幾於沒膝,往來病之。守汪綱亟命計置工石,所至繕砌,浚治其湮塞,整齊其嶔崎,除衖陌之穢汙,複河渠之便利,道塗堤岸,以至橋梁,靡不加葺,但夷如砥,井裏嘉歎。”《乾隆紹興府誌》卷七引《康熙誌》雲:

“國朝以來衢路益修潔,自市門至委巷,粲然皆石甃,故海內有天下紹興街之謠。然而生齒日繁,闤闠充斥,居民日夕侵占,以廣市廛,初聯接飛簷,後竟至丈餘,為居貨交易之所,一人作俑,左右效尤,街之存者僅容車馬。每遇雨霽雪消,一線之徑,陽焰不能射入,積至五六日猶泥濘,行者苦之。至冬殘歲晏,鄉民雜遝,到城貿易百物,肩摩趾躡,一失足則腹背為人**。康熙六十年知府俞卿下令辟之,以石牌坊中柱為界,使行人足以往來。”查誌載汪綱以宋嘉定十四年權知紹興府,至清康熙六十年整整是五百年,那街道大概就一直整理得頗好,又過二百年直至清末還是差不多。我們習慣了也很覺得平常,原來卻有天下紹興街之謠,這是在現今方才知道。小時候聽唱山歌,有一首雲:

知了喳喳叫,

石板兩頭翹,

懶惰女客困旰覺。

知了即是蟬的俗名,盛夏蟬鳴,路上石板都熱得像木板曬幹,兩頭翹起。又有歌述女仆的生活,主人乃是大家,其門內是一塊石板到底。由此可知在民間生活上這石板是如何普遍,隨處出現。我們又想到七星岩的水石宕,通稱東湖的繞門山,都是從前開采石材的遺跡,在繞門山左近還正在采鑿著,整座的石山就要變成平地,這又是別一個證明。普通人家自大門內凡是走路一律都是石板,房內用磚鋪地,或用大方磚名曰地平,貧家自然也多隻是泥地,但凡路必用石,即使在小村裏也有一條石板路,闊隻二尺,僅夠行走。至於城內的街無不是石,年久光滑不便於行,則鑿去一層,雨後即著舊釘鞋行走其上亦不虞顛仆,更不必說穿草鞋的了。街市之雜遝仍如舊誌所說,但店家侵占並不多見,隻是在大街兩邊,就店外擺攤者極多,大抵自軒亭口至江橋,幾乎沿路接聯不斷,中間空路也就留存得有限,從前越中無車馬,水行用船,陸行用轎,所以如改正舊文,當雲僅容肩輿而已。這些擺攤的當然有好些花樣,不曉得如今為何記不清楚,這不知究竟是為了年老健忘,還是嘴饞眼饞的緣故,記得最明白的卻是那些水果攤子,滿台擺滿了秋白梨和蘋果,一堆一角小洋,商人大張著嘴在那裏嚷著叫賣。這種呼聲也很值得記錄,可惜也忘記了,隻記得一點大意。石天基《笑得好》中有一則笑話,題目是老虎詩,其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