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思維看懂世界格局

第3章 資本的清算,小龍小虎再定位

字體:16+-

一、火燒東南亞小連營

上文我們提到,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金融當局在“救經濟”的幌子下,十幾個首相在位期間,無一例外地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劑猛藥。

然而,數十年如一日“積極財政政策”的必然結果是,日本國債、私人負債和總債務額持續增加。而最讓人頭痛的消息則是:2017年2月媒體報道,“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包括國債、借款及政府短期證券在內的日本政府債務餘額為1066.42萬億日元,再次刷新曆史最高值。……以總務省今年1月1日估算的1.2686億人口總量計算,日本國民人均負擔政府債務額約為840萬日元。”(新華社2017年2月10日報道,題目《日本債務再創新高》。)這個數字意味著,日本人的政府債務在突破GDP200%大關後,正在穩步朝著300%的下一個大關口邁進。

如此巨大的資金轉化為鋼筋水泥,留在了“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上,但是資金推動的流動性卻仍在繼續流轉。這巨額資金匯成一股洪流——我們稱之為巨量流動性,在日本的“鐵公基”上稍作停留,便流出日本,出海尋找高回報的領域去了。

不要忘記,資本永遠追求“低風險、高回報”的利潤,這是它的本性。

為了追求高利潤的領域,日元流動性到底去了哪兒呢?

據瓜子所知,這筆錢,至少去了兩個地方:

其一,在海外購置優質資產。

資料顯示,日本在海外的淨資產迅速增加,1986年達到1804億美元,超過號稱“食利大國”的英國,爬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此後,除1990年外,日本一直保持了世界最大純債權國的地位。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純資產餘額達1753080億日元,按當年12月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14338億美元,與“廣場協議”前的1984年相比,增加了18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