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思維看懂世界格局

第5章 上海合作組織:聯俄抗美

字體:16+-

1999年6月11日,當歐元區雙核——法德的軍隊還開著“11路公交車”在路上艱難跋涉之時,俄軍忽然空降普裏什蒂納機場,在歐洲人誌在必得的科索沃深深打入了一根釘子,牢牢地紮下根來。

至此,法德策劃多年的、將俄羅斯的勢力擠出巴爾幹半島的計劃徹底泡湯。施羅德、希拉克欲哭無淚,而另一邊,則是冷笑不已的克林頓——他知道,有了美國人、英國人及塞爾維亞人的配合,俄羅斯一定能辦好這件事情。

俄軍這空前的漂亮之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除了克林頓)。實際上,自從蘇聯解體以來,它已經近十年沒有這種漂亮的表現了。

而今天之所以如此一反常態,是因為總統葉利欽已經大幅度扭轉國家戰略,為俄軍挑選了新的統帥,也為俄羅斯挑選了新的掌舵人。這位統帥和掌舵人,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後來接替葉利欽出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

但葉利欽做出這項重大的戰略轉變,也是無奈之舉。

1991年蘇聯解體,接下來的是一連串的悲劇,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這意味著國家戰略的大步後退。衛星國紛紛獨立,海外權益也丟個精光,而美國人的軍事基地和戰略威懾力量則一步步向俄羅斯邊境靠近。

對於俄羅斯來說,最大的悲劇卻是領土的喪失——它丟掉了14個加盟共和國,失去了超過5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領土麵積從2240萬平方公裏一下子縮水到1735萬平方公裏——這些領土是兩百多年來,前後幾代沙皇使了無數陰謀詭計,流了無數人的鮮血(自己的以及他人的),通過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弄來的,結果一下子全丟了。

然而,光看數字絕對不能說明俄羅斯的傷痛之深,因為這些土地的戰略意義更加值得我們強調:

丟掉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絕大多數土地後,俄羅斯基本丟掉了波羅的海的戰略主動權。從此,俄國人每次進出波羅的海,都要看人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