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向天的倾诉

第31章 含混不是模糊美

字体:16+-

如果说作者写稿第一是要把话说清,那么,编辑编稿第一是要把稿看懂。看出它的精彩,更要能看出它的毛病,好着手矫正。字词,在作者和编辑手里就像化学家手里的分子、元素,排列组合不同,效果也就大不同。文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准确用词,准确造句。最忌讳的是靠“大概”来编稿,把一些含混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认为是“模糊美”,迷迷糊糊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请看下面的这一首诗。该诗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是想歌颂党的,但客观效果大谬。

多少情合靠意投

——写给党的十六大

天下喜雨

地涌激流

中国的岁月盼金秋

荔枝红了

谷穗黄了

大江两岸话丰收

老人笑颜

孩子乐容[1]

青春纵情舞彩绸

鞭炮急飞

锣鼓猛打

唢呐扫除人间愁[2]

酒不醉人人都醉了

举杯邀盏空中月[3]

真真能解画中游[4]

深情沃野

葵花向日

坚定不移跟党走

多少情合靠意投[5]

海上白帆

万山红色

人心多久

**多久

目标锁定

意志不衰

我盼此时已多时

更喜神州风杨柳[6]

不灭落日[7]

白云苍狗[8]

已将我身向青翠[9]

党的不朽

人民的不朽……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2日

[评注]

[1]“孩子乐容”。“乐容”是什么意思?费解。可能是欢乐的容颜,但不能简成乐容,生造。

[2]“唢呐扫除人间愁”,这里就出大错了。庆贺十六大的召开唢呐怎么要扫愁呢?十六大召开的时刻是全国的大喜时刻,而且十六大前许多年,中国人民也是胜利连胜利,有何愁之扫?这首诗如果是写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庆,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庆,可以说“扫除人间愁”,而十六大召开之时扫愁岂不是对时局不满?显然作者是为了凑韵脚。

[3]“邀盏空中月”。“月”怎么是论“盏”呢?显然模糊地记得李白有句“举杯邀明月”,就胡往上堆吧。

[4]“能解画中游”。谁解谁的画中游?就算是作者画中游吧,与庆胜利也是两张皮。

[5]“多少情合靠意投”。“情合”“意投”是同义关联,没有因果关系。正如不能“多少‘如饥’靠‘似渴’”。再从内容上说,群众和党的关系也不是一对情人啊,怎么能以情合意投相比?

[6]“风杨柳”为何物?大概是风吹杨柳,从上句连读,政治大目标和风吹杨柳何干?

[7]“不灭落日”。又要出政治问题了,作者本意可能是想将党比作太阳,正当十六大召开这个太阳又怎么成了“落日”?“落日”又怎么冠以“不灭”?从字面理解,这个太阳在西天边永远将落不落、气息奄奄。无论是概念还是逻辑都乱得一塌糊涂。

[8]“白云苍狗”。语出杜甫:“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是说天上白云瞬间的变化,一会儿如白衣,一会儿又变成黑狗,后喻世事变化莫测,用在这里想说什么?

[9]“已将我身向青翠”。不知何云!

一共三十三行诗,有九处硬伤。语言、语意之混乱实在少见,不知一路怎么走到版面上来的。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编稿一是态度要认真,二是文字功力要扎实。不能朦朦胧胧地编,误把含混当美感。

(在当天下午评报会上的发言)

阅读指导

本文是作者在评报会上的一次发言,收入《总编手记》一书。发言要说有用的话、有意义的话,能给听众以知识、道理或情趣上的收益。本次发言是在评报会上,要说业内人士的话,给报纸编辑以帮助。所以本讲话旗帜鲜明,有的放矢,有话直说,简明扼要,同时又以口语为主,深入浅出,表达得生动有力。

作者首先亮明观点,编辑编稿不能把含糊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认为是“模糊美”。然后摆出例子,树立靶子,列出病象,给听众以直观的材料;接着进行评注,逐条剖析病例;最后指出问题实质,揭示教训,明确办法。整个发言,如同一篇精致的议论文,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干净利落,不仅让听众明白了编辑工作的知识和道理,还让听众体会到了讲实话、重实效的优良会风。

批点评注时,或直指要害,或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还运用类比论证,如:正如不能“多少‘如饥’靠‘似渴’”一样,“多少情合靠意投”也不合适。还运用归谬论证,运用概念辨析、逻辑推理,等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地分析病因,使听众一直处在新鲜感中,便于紧紧抓住听众心理。并且结合反问、设问、比拟等修辞手法,运用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独词句等句式,使表达既深刻鲜明,又生动活泼。

口语的运用也生动有力,“就胡往上堆吧”“两张皮”“乱得一塌糊涂”;并不时运用文言词语,如“大谬”“何干”“不知所云”,在口语表达时加以文言性质的词语,既加重了语气,表达了强调语意;又以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表达增添了幽默之趣。

标题采用否定句式表达,对比鲜明,醒目深刻,合乎作者“未成稿时题为梁,成稿之后题为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