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與感恩

第56章 對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鬱的論述(1960)

字體:16+-

在這篇論文中,我將主要探討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體驗到的抑鬱。我的第一個觀點源自我在1935年發表的論點,即“偏執心理位置”(我後來命名為“偏執——分裂心理位置”)與分裂過程有密切關係,而且包含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這一族群的固著點,而抑鬱心理位置則包含了躁鬱症的固著點。直到現在我還是這樣的觀點:偏執和分裂的焦慮以及抑鬱的感覺,由於它們在外部和內部壓力下可能會出現在較正常的人身上,因而可以追溯到這些早期的心理位置,是這些早期的心理位置在這類情境中被再次喚醒。

在我看來,在精神分裂症族群和躁鬱症族群之間經常觀察到的關聯,可以用存在於嬰兒期偏執——分裂心理位置和抑鬱心理位置之間發展的關聯來解釋。偏執——分裂心理位置的特征,即被害焦慮和分裂過程會持續到抑鬱心理位置,盡管在強度和形式上有所改變。抑鬱和罪疚感的情緒,在出現抑鬱心理位置的階段獲得了更加充分的發展,但是根據我更新的觀點,它們在偏執——分裂位置期間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運作了。兩種心理位置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所帶來的自我中所有的改變)就是它們都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間掙紮的結果。在較早的階段(持續到出生後的3到4個月),由這種掙紮產生的焦慮采取偏執的形式,而尚未凝聚的自我被驅使著增強分裂的過程。隨著自我強度的不斷增長,抑鬱心理位置產生了。在這個階段,偏執焦慮和分裂機製減少,抑鬱焦慮在強度上增加了。在這裏,我們也看到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間的衝突在運作,發生的變化是由於兩種本能之間融合狀態的更迭。

在第一個時期,原初客體(即母親)就已經從好壞兩個方麵被內化,我經常說,如果好客體沒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變成自我的一部分,生命就不能繼續。然而,和客體的關係在生命第一年的4到6個月會有所改變,保存這個好客體是抑鬱焦慮的核心。分裂過程也改變了。開始時是好客體和壞客體之間的分裂,同時發生的是自我和客體雙方強烈的碎裂。當碎裂的過程變弱,受傷或死去的客體與活的客體之間的分離更占據主導。碎裂的減少和對客體的關注伴隨著朝向整合的步伐,而整合意味著兩種本能更加融合,並且是由生本能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