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53章 小學(14)

字體:16+-

《唐韻》分合,晚唐人已不甚知,宋人更不知之。宋人作詩,入聲隨意混用。詞則常以方音協之。北宋人詞侵、覃與真、寒不混,而南宋人詞則混用不分矣。須知侵、覃閉口音,以半摩字收之,真、寒不閉口,以半那字收之。

今交廣人尚能分別。此其故當係金元入據中原之後,胡人發音不準,華人漸與同化,而交廣僻在嶺南,尚能保存古音。今江河之域,三、山二音不分。兩廣人聞之,必嗤為訛音,而在唐時或已有此等讀法。是故唐人有嘲人語不正詩,以其因、陰混用,不分閉口、不閉口也。

日人讀我國之音,有吳音、漢音之別。吳音指金陵音,漢音指長安音。聽其所讀漢音,實與山西西部、陝西東部略近。吾人今讀江與陽通。江西人讀江為龔。發聲時口腔彎窿,與東音相近。陽韻,日本漢音讀陽若遙,章讀如宵,張讀如敲,正與山、陝人方音相似,此蓋唐人音讀本如此也。

欲明音韻,今音當以《廣韻》為主,古韻以《詩經》為主,其次則《易?讚》、《楚辭》以及周秦人之韻文。顧亭林初欲明古音以讀《詩經》,其結果反以《詩經》明古音。詩即歌曲,被之管弦,用韻自不能不正,故最為可據。

陳第《毛詩考》未分部。顧氏分十部,仍以《廣韻》之目為韻標。因《廣韻》雖係一時之音,尚有酌古準今之功。有今韻合而古韻分者,《廣韻》亦分之。有今韻分而古韻合者,《廣韻》亦分之。如支、脂之為一類,唐後不分,而六朝人分之。東、冬、鍾、江為一類,江韻古音與東、冬、鍾相同,所以歸為一類。然冬韻古音,昔人皆認為與“東”相近。

孔巽軒則以為“冬”古音與東、鍾大殊,而與“侵”最近。嚴鐵橋更謂“冬”即“侵”也,不應分為二類。要之,冬、侵相近,其說是也。至於取《廣韻》部目以標古韻,本無不合。亦有人不喜用《廣韻》部目者,如張成孫《說文諧聲譜》,以《詩》中先出之字建首是也。要知用一字標韻,原不過取其聲勢大概如此,今不用《廣韻》標目而用他字,其所以為愈者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