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鄉年鑒

第42章 野地與文明 (2)

字體:16+-

還有一些其他的失常,但我們認為那是客觀事實,而不是土地處於病態的症狀。雖然人們在不斷努力,可是仍然有動植物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盡管人們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但害蟲依然在四處作亂。我們找不到更加簡單合理的解釋,因此必須將它們納入土地的病症。這兩種情況的頻繁發生,讓我們不能將它們當做正常的生態事件而漠不關心。

我們對於土地失調的處理方式非常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同樣體現在我們對於土地失調的認識上。因此,當土壤中的肥力流失殆盡,我們便在土壤中添加肥料,或是改變土地上的動植物種類。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野生動植物不僅造就了土壤,也在維護著土壤。比如有人發現,生長過豬草的土地上的芋草收成格外好,但原因不清楚。我們並沒有想到,這種聯係看起來沒有關係,卻普遍地存在於自然界。

土撥鼠、黃鼠或老鼠的數量激增,我們把它們當成害蟲,不斷地用毒藥控製它們。但我們從沒有真正尋找它們激增的原因;在我們看來,動物造成麻煩的根源必然在動物本身,但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激增是因為植物群的紊亂。但很少有人會沿著這條線索做更深入的研究。

在許多造林地區,曾經一棵樹可以製造三四根原木,但現在隻能製造一根或者兩根,原因是什麽?有思想的林務官知道,原因並不在樹身上,而是與土壤的微生植物群有關。破壞土壤植被容易,但如果想要恢複土壤植物,需要花比破壞時多得多的力氣。

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麵,許多處理方式都是表麵文章。為控製洪水,我們修建了水壩,但這和造成洪水的原因沒有任何關係;為了防止土壤肥力流失,我們修建了攔砂壩和梯田,這和造成土壤肥力流失的原因沒有關係。為了保證獵物和魚類供應,我們建立了保護區和孵卵場,但這不是它們會產生供應不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