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戰爭的發生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是中國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後一個無法避開的重要環節,是自1840年中國與西方開始交往後民族主義情緒的總爆發,也是先前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
甲午戰前幾十年,中國利用國家管製方式發展經濟,獲得了巨大成就,確實恢複了往昔盛世氣象。即便傳統史觀所說的“同光中興”並不一定代表曆史真實,但中國在1890年代初期確實與先前不太一樣了。然而到了1894年,一場規模並不大的戰爭幾乎耗盡了中國先前幾十年的積累。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先前幾十年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新政可能隻是一場“跛足的現代化”,中國的發展必須另找參照係,必須在政治上有辦法。這就是稍後所謂“維新時代”所要直麵的主題。
從比較嚴格的意義上說,“維新時代”在戰爭尚未結束時就開始了。整軍經武,允許地方進行自治試驗,鼓勵資本主義發展,為新社會階級誕生掃清製度層麵障礙。應該說,經過幾年發展,到了1897年,以模仿日本明治維新基本特征的“維新時代”進展順利,緩慢的政治變革一直在有序進行,中國確實走上了一條正確軌道。
然而,由於中國經濟在甲午戰後恢複發展太快,特別是《馬關條約》允許“日本臣民”到中國自由創辦企業,允許自由貿易。那時的國際資本正如列寧所說已經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的重要性遠大於對領土的覬覦,因此在甲午戰後不幾年,外國資本就像潮水一樣湧進了中國,先前爭論不已的鐵路開始修築了,而且很快構築了影響後世的基本路網;沉睡幾萬年的礦產資源開采了,近代中國許多基礎項目差不多都在甲午戰後迅速開建。這是一個近乎失控的大發展,必然衍生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