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預備立憲”的誠意

字體:16+-

在端方、載澤等考察憲政大臣通過秘密或公開管道向朝廷建議實行君主立憲的同時,一大批封疆大吏、中樞大員也通過各種方式建議朝廷勇於改革,宣布立憲。1906年8月12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奏請立憲預備,宜使中央五品以上官吏參與政務,為上議院基礎,使各州縣名望紳商參與地方政務,為地方自治基礎。

各方麵不斷強化的政治壓力,載澤等王公大臣力挽狂瀾的透辟分析,終於使朝廷痛下決心,於載澤呈遞密折的第三天即8月25日,毅然決然宣布按照預先計劃繼續進行,加派醇親王載灃、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參與其事。

朝廷之所以在這份禦旨中命令袁世凱參與此事,大概是因為當此時袁世凱也有重要建言,已儼然成為立憲政治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考察政治大臣戴鴻慈、端方等此時上的《奏請改定官製以為立憲預備》折,據說就是他們與袁世凱密商後由張一麟起草的,而張一麟就是袁世凱此時重要幕僚。這份奏折規範了預備立憲的政治路線圖,建議朝廷以日本為榜樣,宣布以十五或二十年為期,達成完全立憲。至於這十五或二十年中間的重要準備,奏折建議先從組織內閣作為突破點,也就是將皇室與政府進行必要的區隔,以維護皇室至上尊嚴。而組織內閣的入手處,奏折建議從改革官製開始。這大致描繪了一幅不傷筋動骨而又能實現君主立憲的和平改革路線圖,因而獲得兩宮嘉許,遂急召袁世凱進京與王公大臣會商。

8月26日,袁世凱抵京。27日,與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及世續、那桐、鐵良、榮慶,還有漢大臣瞿鴻幾、孫家鼐、張百熙、徐世昌等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等就考察政治大臣所提出的十份文件進行兩天密集討論。在大的原則上,各位與會者一致讚成朝廷宣布預備立憲,隻是在實施步驟輕重緩急等技術性層麵,各位大臣的看法稍有差別。激進如袁世凱、徐世昌、張百熙及慶親王奕劻等,主張從速實施憲政;略微保守的孫家鼐、鐵良、榮慶等強調不要操之過急,力主穩步推進。這裏的所謂激進所謂保守,隻是改革的策略而已,在改革大勢已經確定的前提下,沒有人至少這些參與者中沒有人執意反對立憲,他們的爭論隻是一些具體細節,是策略而不是戰略。在這一點上,應該說皇族和庶族並沒有什麽分歧和衝突,過去刻意渲染袁世凱等人與皇族載澤、鐵良之間的爭論,可能有誇大的地方,並非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