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但它依然患有近代国人操之过急的浮躁心理,无视社会秩序和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渴望一夜之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愿在有序的环境里为民族复兴做艰苦细致的长期努力。五四之后中国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差不多都可以从这里寻找到思想渊源。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中国政治的阴晴冷暖已不再是职业政治家的任意作为,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分子合作的态度。
五四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也造就了一批新人。此后的中国历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几乎一直受制于五四传统,也几乎一直操纵于五四新人之手。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之后的中国历史发展,种种成就皆应导源于五四,而种种失误、种种罪孽也几乎莫不与五四有关。鉴于此,欲准确理解和把握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不能不对五四的功过是非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梳,汲取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抛却其不足和失误,从而继承五四的真精神,减轻新一代中国人心灵上的五四迷雾,超越五四,为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更为美好的明天而举国努力,真正实现五四青年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崇高目标。
作为已经消逝的过去,五四精神与五四运动已成为往昔的记忆和客观存在。然而由于五四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五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总是纠葛在一起,人们不惟依据现实的需要着力宣扬五四精神的某一方面,甚至基于现实的要求将五四运动本不存在的精神强加于五四。致使五四的真相与精神越发模糊,使五四成为政治家和那些期望有朝一日成为职业政治家的人们手中的一块“敲门砖”和“避邪符”。
90多年过去了,五四的亲历者和那些自诩为五四精神直接传承者的各色人等,已随着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而陆续作古。五四的符号象征在政治层面的影响力虽不能说已完全消失,但实际上越来越弱。排除现实政治的干扰,系统、科学地分梳五四的功过是非及意义价值,虽不能说已具备充分的条件,但毕竟有了某种可能在。
不过,可能并不等于现实。五四之所以能在其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持续发挥作用,五四亲历者、五四精神传承者等人事因素固然重要,但根本的原因决不限于此。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五四不仅涉及了、影响了当时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公众,而且五四的精神旨趣也没有局限于某一点上。它既观照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愿望,又辐射、触及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课题。因此,20世纪的中国在其每一关键性的变化时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五四,期望从五四的精神遗产中获取智慧资源。五四的影响力是否还将持续到21世纪,我们不敢妄加推测,但1919年之后的20世纪中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五四的直接或潜在影响之下。如此,欲系统、科学地梳理五四的功过是非,便不得不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广阔背景之下。
探讨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谈何容易!政治的、资料的困难不必说了,即使研究者自身也往往容易因个人感情的偏离与倾向而无法获得真知。因此,这一课题的最大难度恐怕不在其他方面,而在于研究者自身如何超越自我,摒弃感情,以科学家的良知和冷酷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既将五四放在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广阔范围内来考察,更应以人类历史的全部发展作为参照。本文便试图据此作为尝试,以期以纯学理的研究获取对五四意义的真正理解,不拟涉及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