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去门口中医馆推拿。老板命我躺下,换上医馆自备的衣服。他打量了我肿痛的右肩、右胳膊,用熟练的手法给我这儿揉揉、那儿按按。他的手掌、手指所到之处,无不准确地触碰到我的痛点,让我痛并快乐着。推拿完是拔罐,拔罐完,上他家祖传的药酒,药酒均匀涂抹在我的皮肤上,再来一场用特制的灯进行的炙烤。烤干后,药酒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膜。我摸一摸,原本疼痛的那块儿因为有膜,木木的,反正不疼了。
“果然有奇效!”我赞叹道。
这家店,是我的邻居推荐给我的,据说已经开了十几年,还申请了非遗项目。
“除了贵,没毛病!”邻居推荐我时,指出了它唯一的缺点。
是啊,单次四百元,全程不到一个小时。我想和老板还还价,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老板痛快地答应了。他说:“给你打五折吧!”我心头一喜,孰料,他后面还跟着一句话,“办卡:充一万,打五折;充两万,打三折,三折之外,还送你一只猫。我们家猫刚生了一批,五只小猫,特别漂亮,纯白,无杂色,先充先得。”
卡,我自然不能办,因为我发过誓,今年及去年的新年目标均是四个字——绝不办卡。原因无他,没有一张卡我用完过。
以健身卡为例——
十年前,我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家附近办了人生第一张健身卡。当时,我雄心勃勃,一心要练出马甲线,和健身教练一起制定了一年起码上一百节、一周起码两节无氧器械课的计划。
无奈,健身房距我家步行要半小时,要穿过两条马路。北京没有风的日子屈指可数,大风起兮,尘土飞扬。五环外,大货车、混凝土搅拌车时刻在马路上呼啸而过。去一次健身房,洗澡成为最值得的事,健身则次之。来回走一小时比跟着教练练器械耗费的体力似乎多得多。
十年了,我早已搬离那个家,卡里的一百节课还剩六十多节吧。
第二张健身卡是我在东直门外单位门口办的。确切地说,是我接管了一位同事的卡。到了这家名为“追风”的健身房,我和同事办理转卡手续时才知道,她不是该卡的第一主人,第一主人是另外一个同事。我们办卡的原因相似——离单位近。他们转卡的原因亦相似——实在懒得去。
健身房前台工作人员笑了:“很多你们这种情况的。”
我离开北京时,把“追风”的卡转给另一个同事了。我说:“我现在才知道,即便只隔一条马路,懒得去就是懒得去。”
搬到上海后,我没有记住前车之鉴,更没有扛住**,小区里的健身房进行促销活动时,我不由自主又推开了他们的门。
“姐,买五年送三年!”销售热情地对我说。
我摇摇头,这时的我自认为已经足够理智、清醒、谨慎,我只想单次买课,哪怕单价贵些,风险也容易控制。
“没有单次买课这么一说。”销售提醒我。
“那我买一年的卡。”我坚持己见。
“最少三年,和五年一个价钱,没有额外送的优惠。”销售抱歉地说。
“算了。”我扭头就走。
下一次路过健身房,销售精准地捕捉到我的身影,她迎上我:“姐,要不加个微信呗?有你要的优惠时,我再联系你?”我想了想,加了她的微信。
当晚,我接到了销售的消息:“姐,我给你磨下来了!买三年送五年!”如此划算!我畅想了下,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就去健身房跑步,每天接孩子放学前再去上一节课的情景。
痛快地付完钱,我恍然大悟,“买三年送五年”与“买五年送三年”一样的价钱,一样的优惠,我什么便宜也没占上啊!
健身房没有瑜伽,有段时间我背痛得厉害。在医院,医生提醒我不能做器械运动,可以做点舒缓的运动。出了医院,“瑜伽”俩字立马蹦到我眼前。我掏出手机,搜索最近的瑜伽馆,买了一节体验课。约好时间,带好装备,火速上完,火速上钩——又办了三十节瑜伽课的卡。
我发现办卡这事儿像买书。买书的成就感只在付钱、到货、拆箱、拆开塑料膜、翻一翻、上书架的过程中,看没看、吸收没吸收似乎可以忽略。办卡也是,健身和对让自己变得美好的要求绑定,要求只在付钱、拿到卡、畅想马甲线附身、做计划排课时有愉悦感。真的到了上课、该锻炼那一天,总想找个理由不去或拖延去上课。
而说服你办卡的人很像渣男,他们的甜言蜜语、各种承诺、展望只发生在你动念却未下定决心下单时,一旦你下单,真金白银付出去,你爱来不来。除非,你不去,对方销不了卡中的科目,无法拿到属于他的真金白银。
我手上握着一张八年的健身卡、一张三十节课的瑜伽卡时,想起北京五环外那张陈年老卡。不知道运动员有没有我的运动卡多。
当我把新瑜伽卡放进卡包时,发现它的同类已经将包撑得鼓鼓囊囊。它们分别是京沪两地的美容院卡、美发卡,酒店、饭店积分卡,孩子各种游乐园的卡,品牌服饰店的卡,生鲜超市、甜品店卡。我不禁追忆起何时何地迎它们回家、一共用过几次、共计花费多少钱。
坦白地说,凡是和生活方式相关的,都用不完。你所想象的跑步、瑜伽、书店看书、手工作坊做手工都停留在想象中。凡是和吃吃喝喝相关的,都用完了,也都续上了。它们消耗虽快,可消耗期间你总会遇到其他优惠,明明卡里还有钱,你却莫名又充了一笔。以某水果连锁店为例,“充一千返一千”,之前的一千,我历时半年刚铆足劲儿花到剩二百,优惠当前,我忍得住吗?忍不住的结果仿佛被限制、被绑架,办了A水果店的卡,只能在A店买水果,办了B蛋糕店的卡,想买C蛋糕店的会觉得浪费,要么走开,要么重复办理。
瑜伽课,我没上几节,因为教练换了。新教练的指令,我无法领会,不了了之。
八年健身房的卡,一年能去八十天吗?没算过,不敢算。
前不久,和大学同学在一家安徽老字号餐馆聚会。服务员劝我们办卡,能加送半桌子菜。我再一次宣布,我的目标是“绝不办卡”。在座一位本已蠢蠢欲动掏出钱包的同学停下了动作。
我说起我的每一张卡都像一个前缘未了的前任,似乎在,又似乎断了联系,终究是错付了。绝不办卡是痛定思痛后亡羊补牢,是基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对错误的避免、对风险的控制。
大伙儿频频点头。其中一人说起她的血泪史。孩子的英语线上课花了好几万,还剩一千多节口语课呢,培训机构倒了,钱追不回来了。“现在,我的方针是,能单次买的就单次买,不能单次的,只充三个月内一定能花完的。”
“我的方针是,能单次买的就单次买,不能单次的,只充三个月内一定能花完的。”我重复同学的话,对中医馆的老板说。
“三个月,十二个星期,每周一到两次,五千到一万,你充一万,我给你打五折。”老板比我精明。
“可是,您这边是可以单次的呀!”我笑眯眯地掏出手机付款。“叮”的一声,划走了四百元。
老板仍在叹气:“你原本可以两百块做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