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看印度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002

字體:16+-

咖喱的故事4:媽媽的味道

前兩年我還一個人的時候,我鐵哥們兒當時在上海教瑜伽,寄住在我家裏。他身在異國他鄉,難免會想念南印度家鄉的口味,帶了很多香料及其他原料來,自己做印度菜。我偶爾也想吃印度菜,於是我倆一拍即合。

南印度有一種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吃的湯叫酸豆湯(Sambar),這種湯可以配米飯,也可以配蒸米餅(Idly)。名字叫湯,其實就是咖喱糊糊,稀一點的糊糊。酸豆湯的風味基於一種混合香料粉,裏麵有香菜種子、孜然、黑胡椒、紅辣椒、咖喱葉、葫蘆巴、肉桂……但不限於這些,當然現在基本上沒有人自己研磨了,我哥們兒帶來的就是已經配好的袋裝酸豆湯粉。

我這個哥們兒對做飯著實不太在行,在上海親自下廚純屬被逼無奈,然而他又特別固執,非要按照印度的傳統做法來做。他把鍋留在灶上燉的時候,我過去嚐了一下,發現他連鹽都沒加到位。我按照我對味覺的想象,以及上海人的口味習慣,偷偷幫他重新調味,加了鹽、生抽、糖。

燉畢,印度哥們兒一嚐,大呼:“啊!這就是我媽媽做的味道啊!小時候媽媽做的味道!一模一樣啊!”後來他每次做酸豆湯或者其他印度菜,我都會趁他不注意重新調味。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於是我們兩個人就這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咖喱的前世今生

考古證據顯示,早在公元前2600年的古印度文明遺跡中,就已經發現用研缽和杵搗碎的芥菜籽、孜然、八角、羅望子等香料,用以調味。公元前2000年又加入了黑胡椒,這些搗碎成粉的混合香料,被認為是最早的“咖喱”的起源。

隨著12世紀開始的外來文明對印度的征服,以及15至16世紀的全球地理大發現,美洲作物如辣椒、番茄、土豆被引進到了印度,印度這種用香料調味的烹飪方式也在不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