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和具体引出一些原理,并持续探索,就是华与华方法
“探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感觉和具体上升到普遍,其真理性被认为不可动摇,再根据这些原则进而去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无数谬误产生的根源,因为其断言的真理完全不可靠,但是因为已经成为其学说的基础而不愿改变。“另一条是从感觉和具体引出一些原理,循序渐进,逐渐巩固一些普遍原理”,并持续探索,这就是华与华方法。
对因果的分析钻研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要想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原因,在思辨中作为原因的,在行动中就作为原则。”对因果的分析钻研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找到真因,才能制定对策。
严禁使用演绎法,一定要用归纳法
命题由词语组成,词语是概念的符号,但是词语本身不可靠。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的归纳法。演绎往往存在随意和想象,在华与华写PPT,我一贯严禁使用演绎法,一定要用归纳法。
形成原理:不要辩论,要辨析
“通过辩论形成的原理对发现新事物没什么好作用,因为自然的奥妙绝不等同于辩论的精微。”君子不辩,因为辩论即争胜,而胜心是学术之大敌,所谓“屡变以求胜”,越辩论,就离真理越远。不要辩论,要辨析,“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和理解的信息性形成原理”。找到事物的特殊性,不断穷尽其理。而理解一定是循序渐进的,知行合一的。
剧场假象:每一种学说体系,都是一个剧场,引导你进入它的剧本
人类理解力的缺陷,“剧场假象”就是每一种学说体系,都是一个剧场,引导你进入它的剧本。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人们编的故事总是比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更为紧凑、精彩,更符合人们希望的样子。唯有科学归纳,不要急于填写答案,而是摸索前进,知行合一,持续修正,才能保护你不掉入思想的剧场陷阱。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逆流而上,打捞人类思想的压舱石
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河水,将轻浮的东西流传,而听凭有分量的东西沉没。所谓“为往圣继绝学”,就是逆流而上,打捞人类思想的压舱石,再为天下人定心。
认识世界,一定要用科学归纳法
所有问题都是哲学问题,要从哲学上解决,特里定位论的流行,就是基于培根所言“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因为是全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所以掉坑里的人特别多。这个所谓“定位理论”,正是培根所讲的那种“理论”:“与其说是帮助着追求真理,毋宁说是帮助把建筑在流行概念上面的许多错误固定下来并巩固起来。所以它是害多于益。”演绎推理,步步都是坑。认识世界,一定要用科学归纳法。
培根总结了误导人类理解力的四大假象: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族类假象是全人类的、共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所以总有变形和褪色。洞穴假象是各个人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洞穴,有自己的偏见。(注意培根的洞穴和苏格拉底的洞穴不是一个意思,苏格拉底说人在洞穴里,培根说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洞穴。)市场假象称为“语言假象”更合适,中文版的“文字”也应该译为“语言”更准确。培根用市场来讲交流,交流需要使用语言,语言就是最大的问题!语言强制和统辖着理解力,弄得一切混乱。剧场假象是指各种理论和学说,每个学说都是一场舞台戏剧,是人们依照虚构的布景创造出来的一些世界。王阳明在他的名篇《拔本塞源论》中也把各家学说以剧场作比,这可以说是培根的科学归纳法与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联系了。
一旦受骗,就会为虎作伥
在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强合于那个意见。纵然在另一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重要的事例,他也会忽略或排斥。只记取那些相合的,其不合的,纵然遇到的多得多,也不予注意而忽略过去。
这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一:一旦受骗,就会为虎作伥。
骗他,就给他打个比方
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二:“最容易被同时而陡然打入心中从而足以充填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引动,之后他就会自动假想一切其他事物都与之相似。”所以,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打一个比方,激发他的想象力产生画面感,他就信了。黑格尔说:“打比方、微言大义,这些感性认识的表达方式,都不是思想,而恰恰相反,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是思想的软弱无力。”但是,对于思想不成熟、思想软弱无力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能力理解真正的思想,他们就吃打比方这一套,而一旦吞下一个观点,他们就会为这个观点为虎作伥。如果你想要拯救他,会被他视为对他个人的否定而成为他的敌人。
相信符合自己期望的谎言
大凡人对他所愿其为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去相信它。因此,他排拒困难的事物,由于不耐心于研究;他排拒清楚明白的事物,因为它们对希望有所局限;他排拒自然中较深的事物,由于迷信;他排拒经验的光亮,由于自大和骄傲,唯恐自己的心灵看来似为琐碎无常的事物所占据;他排拒未来一般所相信的事物,由于要顺从流俗的意见。总之,情绪有着无数的而且有时觉察不到的途径来沾染理解力。
这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三:相信符合自己期望的谎言。
世人听骗不听劝
人类智力还有一种独特的、永久的错误,就是他比较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励,较难被反面的东西所激励。只要给他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就很容易欺骗他。所以马克·吐温说“世人听骗不听劝”,让他们相信自己被骗了,比骗他们还难!因为他们不接受负面信息,而对正面信息的轻信是完全没有底线的。
市场假象不如称为“语言假象”
培根说:“市场假象是四类假象中最麻烦的一个。”我前面说过,市场假象称为“语言假象”更准确,我也把后文中的“文字”替换为“语言”:“它们是通过语言和名称的联盟而爬入理解力之中的。人们相信自己的理性管制着语言,而同样真实的是语言也起反作用于理解力。因此我们常见学者们的崇高而正式的讨论往往以争辩语言和名称而宣告结束。荒诞的假想会产生一些‘有名而无其实’的名称出来。”培根触及了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最终发展成为哲学的核心课题,并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达到顶峰。
人们不愿意显得自己并无观点而沉默,就匆忙用词语像搭积木一样搭起一个观点,如果他们能保持沉默,就是对会议最大的贡献
培根说:“亚里士多德急切就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并肯定一些正面的东西,实远过于他对事物的内在真理的注意……诚然常常涉及实验,但这事实亦不值得我们予以任何高估。因为他是先行达到他的结论的。他首先依照自己的意愿规定了问题,然后再诉诸经验,却又把经验弯折得合于他的同意票,像牵一个俘虏一样牵着它游行。”这是我们在会议中经常看到的情况,人们不愿意显得自己并无观点而沉默,他们就匆忙用词语像搭积木一样搭起一个观点,然后不停地添砖加瓦加固以至于顽固。他们不知道,如果他们能保持沉默,就是对会议最大的贡献。
生而知之,不学而能
培根说:“我们必须以坚定和严肃的决心把所有这些东西(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四大假象)都弃尽摒绝,使理解力得到彻底的解放和洗涤;因为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人国的大门和天国的大门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没有人会走得进去,除非像一个小孩一样。”这就好比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讲“良知良能”,就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就是要像小孩子一样。
结论必须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不能有一个反例
培根说:“邪恶的论证可以说是假象的壁垒。现有的论证不外是把世界做成人类思想的奴隶,而人类思想又成为语言的奴隶。现在的归纳法是不当的,它是以简单的枚举来推断科学的原则,而不是照它所应当做的那样使用排除法和性质分解法。必须以正当的排拒法和排除法来分析自然,有了足够数量的反面事例,然后再得出根据正面事例的结论。这种归纳法才是我们的主要希望之寄托。”结论必须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不能有一个反例,有一个反例,就要推翻结论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