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读了些神话学和西方历史政治书籍,开始理解宗教的精神
每天读一段,先读《新约》。我家里有好几本《圣经》,都是若干年来忽悠我信教的几位朋友前赴后继地送的。我不认为我会信神,不过慢慢读了些神话学和西方历史政治书籍,开始理解宗教的精神。
要理解别人的文明真的很难,需要更多的阅读积累
如果不熟悉《圣经》,不熟悉希腊神话、希腊史、罗马史,西方的东西基本就读不懂。至于但丁的《神曲》,没有注释根本读不了,有注释也只是知道了原来自己读不了,信息量太大,每一句背后都有一万句。所以要理解别人的文明真的很难,需要给自己的大脑录入大量数据,这需要大量阅读几十年。
要理解当今科学技术的前沿,就要多读古人的书
《圣经》中说,我们是受造之物,不是造物者。我们是谁造的呢?康德说,我们的思维是被给予的,谁给的呢?不是来自经验,而是先验;不是理性,而是在理性之前。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又是何物呢?康德说,心是何物无法证明,只有“心”对直观显像的投射是确信存在的。巴甫洛夫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维纳说,可以把刺激反射机制从生物体中抽离出来,放到机器里去,就有了机器学习、机器繁殖,就有了人工智能,就有了赛博空间。所以,要理解当今科学技术的前沿,就要多读古人的书。
读《圣经》,不能只读《圣经故事》一类,至少《圣经》原文要通读一遍
终于完成通读一遍《圣经》,可能前后用了两年多。放在床头,有时间就翻几页。不读《圣经》,西方的东西好多看不明白,读《圣经》一定不能只读《圣经故事》什么的,至少《圣经》原文要通读一遍。今天算是完成了。
上帝创世纪的方式,并不动手,而是用言说,所以这是个语言哲学问题:词语创造事物
张婷送我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正是我想要的。《圣经》我通读过一遍,一直想读一遍英文版的。今天第一次读,很适合朗读,可以作为朗读材料,不只是阅读材料了。And God said, And it was so, And God saw it was good,直接的断言和简单的重复,有一种让人愉悦和不容置疑的力量。上帝创世纪的方式,并不动手,而是用言说,所以这又是个语言哲学问题:词语创造事物。正如《道德经》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帝说:“要有光。”他命名了光,于是就有了光。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没有词,就没有物。我不会信教,因为儒家血脉太深了。不过,《圣经》是西方文化母体,是学习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我读过不少基督教史的著作,当然必须熟悉《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