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
有德在于修身,有财在于能用
《大学》(发财与发身、财与用):“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为本,财为末。有德在于修身,有财在于能用。
成功来源于等待。等待,就是专注坚持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这中庸之道和《孙子兵法》先胜后战、“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很多人都不懂得,成功来源于等待。等待,就是专注坚持。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不偏不倚。“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是永恒的常识。
忠恕之道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小孩子要是从小带他读读“四书”,他就不会上街去砸别人的车了。
如何读圣贤书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诸弟子问处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
率性中庸,是大智慧的极致
率性,不是由着自己性子来,是顺着天理来。“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中庸,不是中不溜和稀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率性和中庸,是大智慧的极致,可惜这两个词现在都被用歪了。
孟子:知言、守志、养气、不动心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穷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人之有言,皆本于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则其言平正通达,亲切有味。言之病有四:偏颇之辞,有所遮掩。**之辞,有所沉溺。邪辞有所叛。遁辞有困穷。
志气,志为气之帅,气为体之充。守其志,亦不可不养其气,因为志可帅气,而气亦可动志,内外本末,交相培养。养气,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功之未成,亦不妄有作为以助其长,为集义养气之节度。
不能养气集义,则不能免于拔苗助长之病,不能善养,而反害之。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知言、守志、养气,则心有主。心有主,则不动矣。此则孟子之心所以未尝不动,而自然不动之大略也。拔苗助长多动症,心不安,气不壮,无为则心慌,故妄为以**。
诲人不倦与好为人师
子贡问孔子:“夫子圣矣乎?”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不过孟子又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王勉解释说:学问有余,人家问我,我不得已应之可以。若好为人师,就容易自满而不求进步。
孟子:王道与霸道
霸道靠实力,王道靠德行。霸必有大国,如齐桓、晋文。王道则不必大国,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
孟子:射箭论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竞争亦如此,消费者的心就是靶心,我们射不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要修正自己,而不是想着怎么打击对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自修的两条关键原则。
与人为善,不羞于与别人相同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不对,看见别人的对,则毫不犹豫抛弃自己的做法,跟别人学,一点也不觉得勉强。故君子不大乎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意思不是说对人要善,而是不羞于与别人相同,看见人家好的就马上跟着学,照着做。与人为善,跟学照做不修改是关键。不要觉得步人后尘没面子,或画蛇添足修改一下加上自己“特色”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正懂得“天下之善为公”的本质,和与人为善之至善。
放心,则能少举事,少走弯路,不疾而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理解掌握了道,则能放心,如此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可以上达。不然则昏昧放逸,虽曰从事于学,而终不能有所发明。
多少纠结,或妄有所为,都是因为不放心,无处放心。放心,则能少举事,少走弯路,不疾而速。
学习的意义,不在为社会,而在为自己
我学习儒家思想,并非因为我认为它是建立理想社会之良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它完全不能。学习的意义,不在为社会,而在为自己,儒家是学以为己、知行合一的“学习学”;是修齐治平的领导力;是诚意正心、至诚无息的最高修养;是明哲保身的中国化生存指南;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的分分秒秒自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