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团练
曾国藩论团练:1. 团和练要分开看。团是保甲制,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土匪。练是制械选丁,请师造旗,操练。2. 团练的关键在团,不在练。因为团是根本,且说了就能执行。而练要花钱要扰民。所以要强力抓团,而尽量不练。3. 团练之道,以本境不容匪人为第一要务。4. 基层剿匪的指挥权要交给当地士绅,不能交给兵役。交给兵役,他会指民为匪,破家夺产。选拔当地士绅由政府发剿匪执照。5. 派兵剿匪,除非有具体指定哪里的匪,定点剿匪。不能派兵自己去找去剿。(如果论人头行赏,有人会杀人灭村,提老百姓人头回来领赏,此类案例史书上极多)6. 抓到的人,申明是土匪的,立刻正法。不是的,马上释放,不得关押。一旦可以关押,又会成为差役手里的权力,导致在乡滋扰,抢夺资产,激成事端。
曾国藩饱读史书,太明白了,他主持剿匪,却处处防范的都是兵役和当差的。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一旦有权,就能发展为抢夺资产。
曾国藩论将道
曾国藩论将道:
1. 《孙子兵法》讲将道,是智信仁勇,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因为士兵对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没法要求,但是对银钱是否干净,保举提拔是否公平恰当,就十分在意。所以廉是账目公开透明,清廉服众。但对小款小赏,又常常放宽,让大家时常得点好处。
2. 明,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势,又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明记清。在平时,每个人办事时的勤惰虚实也逐细考核。这样奖惩就能及时准确恰当。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可以积累而得。没有廉明基础,智信仁勇也是空的。
如何治理逃兵
如何治理逃兵?曾国藩说关键是招募时不要招无根之游民。可见解决矛盾都不在矛盾所在的层面和环节,而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前面的环节。
曾国藩剿匪时,杀人太过,为人诟病,被称为“曾剃头”
曾国藩剿匪时,杀人太过,为人诟病,被称为“曾剃头”。他虽是个儒帅,儒家却说他不是仁者。故又有“杀人如麻,仁义满天下”之辩。观其书札,多处论及“三四十年来,应杀不杀之人充满山谷,遂以酿成今日流寇之祸”。他这样认识问题,自然要补三四十年的“杀人课”了。
被自己人打败
曾国藩打仗,首先解决败不相救的问题:彼营出队,此营张目旁观,胜则妒火中烧,怕他升官发财;败则袖手不顾,全军覆没也无人相救。因为那军队是东拼西凑,不是父子兵、兄弟伙。所以要练成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汤同行、蹈火同往,胜则举杯让功,败则死力相救的新军。
坦**岛上有两棵树,一棵是柳树,另一棵也是柳树
坦**岛上有两棵树,一棵是柳树,另一棵也是柳树。每日读书毕,便取一片柳叶做书签。我若写文,称《柳叶集》也不错。曾国藩说,一直想写文章,但俗务繁忙,不能如愿,但每日读平生最爱之文,可养气,可凝神,得心中一净土耳。(坦**岛是华府西院,如今两棵柳树都死了,换成了一棵黄杨,一棵樱花树。)
曾国藩每日功课12条
曾国藩每日功课12条:
1.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心定,应事专一。
2.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
3. 早起。
4. 读书不二。一本书没读完,不看下一本。
5. 读史。每日圈点十页。
6.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 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
10.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11.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居高位而常存愧不称职之心,就很少犯错
汉文帝之谦让,是出于至诚。群臣拥立他时,他西向让三,南向让再。之后不肯立太子,增祀不肯祈福。与赵佗书曰“侧室之子”“弃外奉藩”“不得不立”。临终遗诏戒重服,戒久临,戒厚葬。
同事离开公司了,不抹杀他的功名
乐毅报燕惠王书:“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朋友绝交了,相互不说坏话。同事离开公司了,不抹杀他的功名。
学问之道,要有恒
日日不断之功,学问之道,第一是要有恒,有恒,就要日日不断。不可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明天补上。也不可今天多干点,把明天的任务今天先完成。一定要当天的功课当天做,出门也带着,晚上在旅店完成。
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不要我占别人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