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

好文章是怎樣寫成的02

字體:16+-

三、憂政。

忠臣總是一片忠心,借君之力為國家辦大事;奸臣總是耍盡手段投君所好,為君辦私事。範仲淹一生心憂天下,總是在和政治腐敗,特別是吏治腐敗做鬥爭,並進行了中國封建社會成熟期的第一場大改革——“慶曆新政”。

一個政權的腐敗總是先從吏治腐敗開始。當一個新政權誕生後,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幹部。通常,官位成了勝利者的最高回報和掌權者對親信、子女的最好賞賜。官吏既是這個政權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蝕的對象和最不情願改革的階層。隻有其中的少數清醒者,能拋卻個人利益,看到曆史規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範仲淹因知蘇州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任尚書禮部員外郎,知京城開封府。他已兩次遭貶,這次能夠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訓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這卻讓範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國家的政治危機。他又渾身熱血沸騰,要指陳時弊了。這次,範仲淹沒有像前兩次那樣挑“君”的毛病,他這次主要針對的是幹部製度問題。也就是由盡“諫官”之責,轉而要盡“台官”之責了。

原來這宋朝的老祖宗,太祖趙匡胤得天下是利用帶兵之權,陰謀篡位當的皇帝。他怕部下也學這一招來奪其子孫的皇位,就收買人心,凡高官的子孫後代都可蔭封官職。這樣累積到仁宗朝時,已官多為患,甚至騎竹馬的孩子都有官在身。凡一個新政權五十年左右是一道坎,這就是當年黃炎培與毛澤東在延安討論的“周期律”。到範仲淹在朝時,宋朝開國已八十年,吏治腐敗,積重難返。再加上當朝宰相培植黨羽,各種關係盤根錯節。皇帝要保護官僚,官僚要鞏固個人的勢力,拚命擴大關係網,百姓養官越來越多,官的質量越來越低。這之前,範兩次遭貶,三次在地方為官,深知百姓賦稅之重,政府行政能力之低,民間冤獄之多,根子都在朝中吏治腐敗。他經調查研究,就將朝中官員的關係網繪了一張“百官圖”。1036年他拿著這圖去麵見仁宗,說宰相統領百官,不替君分憂,不為國盡忠,反廣開後門,大用私人,買官賣官,這樣的幹部路線,政府還能有什麽效率,朝廷還有什麽威信,百姓怎麽會擁護我們。範又連上四章,要求整頓吏治。你想,拔起一株苗,連起百條根,這一整頓要傷到多少人的利益,如歐陽修所說:“如此等事,皆外招小人之怨,不免浮議之紛紛。”皇帝雖有改革之意,但他絕不敢把這官僚班底兜翻,範仲淹在朝中就成了一個討嫌的人。呂夷簡對他更是恨得牙根癢,就反誣他“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那個仁宗是最怕大臣結黨的,呂很聰明,一下就說到了皇上的癢處,於是就把他貶到饒州(今江西鄱陽)。從他1035年3月進京,第三次被起用,到第二年5月被貶出京,又隻有一年多一點。這是他第一次試圖碰一碰腐敗的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