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我不知道德文的原義,中文翻譯時為什麽用了這個詞。中國人的習慣,幽靈者,幽遠神秘,縹緲不定,威力無窮,看不見,摸不著,似有似無,信又不信,幾分敬重裏摻著幾分恐懼,冥冥中看不清底細,卻又擺不脫對它的依賴。大概這就是幽靈。
以幽靈比喻共產主義思潮,形象生動,表達深刻。
或許就是這幽靈的魅力,我一到德國就急著去看馬克思的故居。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特利爾小城,那天匆匆趕到時已近黃昏,我們在一條小巷裏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樓,在清靜的街道上,在鱗次櫛比的住宅區,這是一處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落日的餘暉正為它灑上一層淡淡的金黃。我推門進去,正麵一個小小的櫃台,陳列著說明書、紀念品,門庭很小,窗明幾淨,散發出一種家庭式的溫馨。最引人注目的是牆上的一張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繪畫,是一部用《共產黨宣言》的文字組成的肖像。連綿不斷的字母排成長長的線,勾勒出馬克思的形象,我們所熟悉的大胡子、寬額頭和那深邃的目光。我在這張特殊的肖像前默站了好大一會兒。一個人能用自己馳名世界的著作來標誌和勾勒自己的形象,這真是難得的殊榮。
引用《共產黨宣言》的首句,以對幽靈的分析開篇,為造訪馬克思故居立意,明確觀察角度。
文字組成的肖像,溫馨而特殊,具有代表馬克思主義的意義。
故居的小樓共分三層,環形,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天井。一層原是馬克思父親從事律師職業時的辦公室,現在做了參觀的接待室。二層是馬克思出生的地方,現在陳列著各種資料,介紹馬克思的生活情況和當時國際共運的背景。三層陳列馬克思的著作。其實,馬克思出生後在這裏隻住了一年半,他父親1818年4月租下這座房子,5月5日馬克思出生,第二年10月全家便搬走了。馬克思於此地可以說毫無記憶,他以後也許再沒有來過。但是後人記住了它。1904年,這座房子被特利爾一位社會民主黨人確認為就是馬克思的出生地,黨組織多次想買下它,限於財力,未能如願。到1928年才用十萬金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並進行修複,計劃在1931年5月5日開放。但接著政治形勢惡化,希特勒上台,1933年5月,房子被沒收,並做了納粹地方組織的黨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民主黨才重新收回了這座房子,1947年5月5日終於第一次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