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养育,为我们提供如何与孩子说话和相处的范例,然而我们在原生家庭的经历影响着我们,因而影响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和爸爸,这种影响超越任何我们最终会使用的具体养育手段。养育孩子不是一项可以掌握的技能,比如烹饪或木匠手艺。参与其中的心理力量把事情变得极为复杂,而这些力量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发挥作用。
坦白讲,我很犹豫是否要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因为诸多这类讨论,还带上关于我们自己“内在儿童”等等的热切理念,令我如坐针毡。但我别无他法。如果不反思你的成长经历如何构成你的内心世界,那么讨论是什么阻碍你成为更好的家长是毫无意义的。你的成长经历不仅影响了你对孩子做什么,也决定了你对他们不做什么;它影响你如何划分你与配偶的育儿责任,你对男孩和女孩是否会区别对待;它帮助你决定你的日常行为是否向孩子表达基本的尊重或不尊重;它关系着什么会令你生气,什么会令你悲伤,以及你如何表达这些感受。
当然,家长选择不良养育模式的原因不一定依赖于花哨的心理学解释。有时我们失去耐心的原因仅仅是孩子需要太多的耐心:他们会吵闹,把东西弄乱,以自我为中心。正如我在本书开始时提到的,养育孩子不是懦夫能够胜任的,有些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难带。不过,某个难带的儿童还不足以解释为何其家长会采用爱的撤回或其他控制手段。事实上,许多研究人员表示,人们的基本养育方式“早在(他们)与自己后代直接接触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些方式深深植根于很久以前的个人经历。
最近,我在自己的官网上看到一位男士这样留言:“我就像一个围观车祸现场的旁观者,看着朋友们用自己小时候受伤的方式去伤害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可并不好看。”我要补充的是,识别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不简单。他所说的那些成年人并没有坐下来有意识地决定让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不愉快,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种循环伤害的出现,也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种怪诞、不符合逻辑、甚至是悲剧现象的发生。那些极度批判自己父母的人,最终又沦为缔造一个相似得可怕的家庭的人,虽然他逃离了那个家庭(或是自以为已经逃离了那个家庭)。
爱丽丝·米勒就此给出的解释是:“许多人继续传递自己童年时受到的残忍行为和态度,以此继续将自己的父母理想化。”她的前提是,我们怀有强烈且无意识的需要,需要认为我们的父母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我们好,且都是出于爱。对于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也许家长不完全怀有好意、或并不称职的念头实在太可怕了,因此为了消除任何疑虑,我们就要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另一种将此现象合理化的解释来自于英国心理学家的“依恋理论”(通过研究母亲与其1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地满足自己。有四种典型的表现:1.安全型依附。2.逃避型依附。3.焦虑型,不安全型依附。4.紊乱型依附。——译者)创始人约翰·包尔比认为,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共情式养育模式,你很难成为那样的家长。同理也适用于无条件的爱:如果你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你就无法给予无条件的爱。儿童时仅被有条件认可的人会有条件地认可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我们已有证据证明这是千真万确的,这样的家长会认定爱是一种稀有商品,必须定量配给,他们认为孩子需要被严格控制,就像他们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样。
孩子也会由此感觉到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高兴、让家长放心、让家长感到称职。有时孩子会受到暗中鼓励,去提供家长从其配偶(甚至是自己)那里得不到的东西,或许还要向其提供成人般的友谊。孩子被操纵成了家长的朋友,甚至是家长的家长。这些都可能在大家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着。无论孩子能否弄懂如何才能变成家长想要的样子,孩子的成长都已经被扭曲,因为成年人的需要已占据了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