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分析的故事

【前言】

字體:16+-

《兒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萊因女士的著作中占有相當特殊的地位。

本書是以逐日記錄的方式,呈現一位十歲小男孩接受為期四個月的分析過程。克萊因女士於每次晤談記錄隨後的注記中,依據她後來建構的理論來評鑒自己的分析技巧與個案的素材。這些注記遠比任何編輯評論來得完整,也更具權威性,因此本書中並未收錄這些評論。

承蒙克萊因女士的邀請,我有幸能協助她編輯素材,並且整理長年累積下來的記錄,也借此從中獲悉她對這本著作的看法,實屬難得的機緣。我知道她一心希望能夠根據她過去為兒童個案做的逐日晤談記錄,撰寫一本兒童分析的個案研究。然而,要將完整的分析過程以最適當的方式描述出來,卻是一項過於艱巨的浩大工程。

戰爭開打後,突然出現了一絲轉機,為這項艱巨任務帶來了解決之道。克萊因女士準備開始為理查分析,但是分析時間隻能夠維持短短的四個月。分析師與患者自一開始就知道有這樣的限製。克萊因女士因此能夠將這個短暫分析的晤談記錄集結成一本書。她並不否認這個個案與一般個案截然不同的事實,她尤其認為她沒有機會修通個案的焦慮,然後看到同樣的焦慮以不同形式表現,再更進一步地加以修通。經過這樣的修通過程,才能夠讓其他形式的焦慮與精神曆程顯露出來。然而,盡管管此案有著種種限製,她仍然覺得它具備了完整分析的基本要素,也足以刻畫出患者的人格特質與她的分析工作。

十五年之後,她開始致力於本書的出版工作。她細讀每次晤談的記錄,並且審慎地編輯文字風格,但沒有更動內容,希望能夠盡量保留原來分析的樣貌。隨後,她開始針對每次晤談做自我評鑒,仔細審看每一個聯想與詮釋,並且將新的想法以及思考模式的轉變都詳盡地記錄在晤談過後的注記中,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說明她的分析工作。

上一頁